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669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 语言文字发展论

                  语言文字发展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特性
第二章   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第四章   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特性
第六章   文字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七章   文字的特性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一、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第九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第十章   汉字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第十一章  百年“楷字改革”风云
第1节 汉语的优越和前途 
第2节 文字决定启蒙教育的方式和效果
第3节 社会的发展,促使汉字体式更新
第4节 “性价比”决定人们对工具的取舍
第5节 为什么用“双表新体”更新“楷体”?
第6节 要赢信息战,楷体须更换
第7节 汉字体式更新的两种情况
第8节 升级汉字楷体的障碍不在学术问题上
第9节 语言、文字没有政治性
第10节  楷体在今天能稳定不变吗?
第11节  汉字与方言的关系
第12节  汉字能成为世界全体民众的文字吗?
第13节  文字发展的规律性和民族“标签”
第14节  楷字应更新,不可“罗马化
第15节  简化楷字的做法错在哪里?
第16节  2000个汉字就够用的观点错在哪里?
第17节  语言、文字都不是思维的工具
第18节  文字的难、易如何衡量?
第19节  升级汉字楷体系统就是开发强国的“能源”
第20节  更新楷体是个综合“工程”

前言

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闭的小农业经济的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动地卷入了世界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来。中国人凭实践经验,发现汉字楷体,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很多缺点和弊病;也认为,只有如古人那样,更新汉字楷体,才能彻底克服汉字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很多缺点和弊病。
但是,由于中国人,从来没有创建出一个正确的系统的“语言文字理论”,所以,中国的“学者”,就盲目地脱离实际地照搬西方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学”,误导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企图用罗马字母构建一种“新体汉字系统”,来取代“汉字楷体系统”。致使“汉字楷体系统”的更新,误入了歧途,导致汉字楷体的更新,100多年以来毫无进展。
   为什么说“误导”?因为,19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的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军官、传教士和商人。他们走遍世界各国,接触了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他们进行统计、对比、分类,企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以便学会外国的语言、文字,方便与外国人交流。这些人的资料,被一些“学者”搜集整理起来,于是就建立了一种所谓的“语言文字学”。
研究问题,一般分为三步:1.统计问题的现象;2.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3.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由于西方的这些语言文字研究学者,自己的“母语”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对应的文字是拼音字母文字,所以,他们在研究语言文字时,都是以他们的“母语”和文字为标准,来看待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并带有殖民主义的偏见。从他们的所谓的“语言文字学”看,仅仅对语言、文字的表面现象,作一些统计和归类。由于没有看到语言文字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对语言文字的表面现象的陈述,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归类”也是不科学的。所以,他们的“学说”,根本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出过正确的系统的论述,谈不上“理论”。所以,并不能正确指导各国的语言文字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理不明,事不成”,100多年以来的“楷体更新”,搞到今天,没有前进半步,原因不是汉字楷体已经完美得没有改进的余地了,或者汉字发展到楷体,就到了不可改的顶峰了。而是因为中国至今没有一个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来统一人们的认识和指导人们找出正确的汉语、汉字的发展方向和更新楷体系统的最佳新体汉字系统。因此,今天我们要摆脱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使汉语、汉字继续发展前进,就必须本着“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彻底摆脱西方“学者”的那种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误导和中国过时的《说文解字》的束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汉语、汉字特有的发展规律,创建正确的系统的语言文字理论,从而找到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路径,对汉字楷体系统进行正确的更新,从而完全彻底地解决楷体系统在今天所存在的一切缺点和弊病。
我们现在来研究人类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不是只罗列它们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他们的表面现象,发现它们的固有的客观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然后,遵循它们的客观规律,认识语言、文字的发展正确方向,创建一种科学理想的新体汉字系统,来更换楷体系统。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现象,也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用来交流思想的两种工具。所以,它们也同其他一般工具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客观规律。
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与一般事物发展过程一样,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对于一种语言、文字的发展阶段的区分,即纵向的区分,就是从语言、文字的性质上的区分。没有对于一种语言、文字的正确的纵向区分,就不会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正确的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没有正确的纵向、横向的区分、归类和分析,就不可能找出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正确的指导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从纵向上说明人类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还人类语言、文字是普通工具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对汉语、汉字在整个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历程上进行定位,确定汉语、汉字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和正确方向,以澄清一些人对汉语、汉字的错误认识,让汉语、汉字按它固有的客观规律,向着“科学的理想的语言、文字系统”目标发展。
推动人类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们的智慧是永不停止地提高的,所以社会是永不停止地发展的,那么,语言和文字也就必须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永不停止地发展。至于某种文字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和程度,是由该民族的集体智慧的高低和所对应的语言的特性决定的。当然,民族语言之间的冲击等等外部因素,对语言的变化、发展、消失,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自身变化的规律上探讨汉语、汉字的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汉语、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但是,汉语、汉字属于人类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规律,离不开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总规律的制约。所以,在叙述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时候,必须站在人类语言、文字一般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汉语、汉字的问题,才能看到汉语、汉字发展的规律和正确方向。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但是世界上各民族的发展进度却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一时间点的横面,反映着这一横面以前的较长一段历史的纵面,这一规律。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很久远的过程,所以,本文对于某些无法考据的久远的问题,只能按这一规律,使用“旁证”或推测的办法,来解答。 
汉语、汉字属于人类语言的一部分,它们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汉字楷体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凸显出诸多缺点和弊病,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人们随意捏造的,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如果不认识汉语、汉字的发展规律,也就看不到这些缺点和弊病的原因;如果找不准其原因,也就找不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瞎子打苍蝇”似的乱“抽”,是徒劳无益的。
要陈列汉字楷体系统的诸多缺点和弊病容易,要正确说明产生这些缺点和弊病的原因,并找出解决这些缺点和弊病的正确可行的具体方案,就不容易了。
有人说:“不用你讲它们的原因,你只拿出解决汉字楷体的缺点和弊病的具体方案就可以了”。
但是,在实践上,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其动机的,任何动机都是有“理由”的。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动机都是受“理由”支配的,不是受正确的理由支配,就是受错误的理由支配,没有不受任何理由支配的行为。
所以,每一个人对于改进汉字楷体系统的一个方案的取舍,不是受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支配,就是受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支配,绝无“无缘无故”的接受和拒绝。因此,不把方案的理论依据向读者讲清楚,从而使读者自愿地用“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清除他们先前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他们是决不会接受这种违背他们原来信念的新方案的。
现在为什么有99%以上的“汉字改革方案”都是“汉字罗马化”的或者是“变相罗马化”的?就是因为这些方案设计人,都是受了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误导的缘故。他们把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当成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就必然把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当成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予以拒绝了。《红楼梦》书中有句话说得好:“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关于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本文为了节约读者的时间,只作提纲性的粗线条的简述,要是庞证博引地详细论述,就比目前的篇幅长得多了。
本文有一些疏漏和偏颇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文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关心汉语、汉字前途的朋友们,让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创建一种正确的系统的揭示语言、文字客观规律的理论,以便正确指导汉语、汉字的正常发展。

       山东临沂   孙振坡
                  1998.3.6 (初稿),2011.12.20修改

Email: szp1945@sina.com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特性
(待续)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该帖子在 2012/1/2 19:47:09 编辑过

  离 线  2012-1-2 19:47:09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8 楼 

续附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该帖子在 2012/1/2 20:19:02 编辑过

  离 线  2012-1-2 20:19:02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7 楼 

(续文)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特性

有人说:语言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是“约定成俗”的东西,随便怎么约定都行,所以,世界上就有千万种语言。按照这种说法,语言就没有客观的发展变化规律可寻了。实际上,表面看来是主观随意约定的,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这样约定”而不“那样约定”呢?同一种民族的语言,古代的与今天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即使是主观约定的,为什么人类的语言,总的趋向是在发展的,是越来越先进的?为什么有的民族的语言被淘汰了,有的却在不断发展?语言的实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语言有没有阶级性和政治性?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世界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同类信息交流的必要和交流现象。起码在母子之间和雌雄之间必须有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有一种方式,主要有:肢体动作、自然物标记、作用力、分子(又叫气味)、可见光、不可见光、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电、电磁波等。这些方式,有的是自己产出的,有的是借助的。信息是用于交流的,那就必然有信息的产生和发出方(信息源),有传送形式,有传送媒介,有接收辨解方。同时,每一种信息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否则,接收方就无法从众多无用的同类信息中辨解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信息特点的就是各种信息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信息的发、收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流。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并以喉叫信号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发送和接收喉叫信号的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
在人类的呼叫信号发展成语言以后,嘴巴和耳朵就成为发送和接收语言的主要通道了。语言也是一闪即逝的声波。人类语言具有下以6点基本特性:
1、语言是一种人们约定成俗的表示思想的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堆积。不要把一般的口音信号(例如口哨、咳声等音)混同于语言,因为口哨之类的声音,只是一种人们约定含义可听的符号,不能算是“语言”。
语言是通过表示思想而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因为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反映和思维加工以后,形成一种概念和思想,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会语言的或不可用语言传达时,可以通过手势、旗语或其他动作、标志物等等表示出来)。所以,语言是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既然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加工时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感情意识的影响,所以,加工后的思想,就不会完全同客观事物相同,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所以说,“语言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讲法,是不对的。
   2、“语言”是由“语音”、“语义”、“语法”、“声调”、“语气” 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体现“语音”、“语义”的最小单位,叫做“单词”。表示“单词”的书写符号,叫做“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用“单词”按一定的“语法”构建起来,并加上“语气”而形成的。
     “单词”由“词音(包括“声调”和“语气”)”、“词义”、“音节”构成。
      “语音”----每一种语言的语音,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有规律的音变系统,就如一首歌曲的特有“旋律”一样。
“音节”由“音素-----‘元音(或声母)’、‘辅音(或韵母)’”构成。
     “语法”------是把“单词”组织成“语句”的规则。
“语气”由说话时的感情决定,用来表示语意。例如“你过来”一语,语气不同,语义就不同:
“你过来,”-----述说语气。
“你过来!”------命令语气。
“你过来呐”------祈求语气。
“你过来?”-------疑问语气。
“你敢过来?”-----挑逗的语气。
“语音”、“语义”、“语法”、“声调”、“语气”构成一个总系统,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由“语句”全部体现出来。
不同语言的区别,就在于“词音”、“词义”、“语法”的不同;只有以上“三者”全同,才是相同的语言。
在这个系统中,“语音”是语言的可听成分,没有它,“语意”就无法传递;“语意”是语言信息的实体,没有它,“语音”、“语法”就没有任何作用了;“语法”是单词的组织规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用同一标准理解“语法”和“单词”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觉得对方的语音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堆积,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
人类的语言,是由喉音信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普通的喉音信号虽然都是传达一定信息的,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咙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声调、单词)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而新的元音、辅音、声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
3、语言具有“不融合规律”。
每一种语音,都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调控的一种方法造成的发音结果。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一个广东成年人,学的“普通话”再标准,也甩不掉他母语的那种“广东腔调”。
   各种语言的发音方法不同,就使各种语言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各种语言的语法的也不同;语音所约定代表的事物也不同。这三种不同,就使各种语言各不相同了。不同语言的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并不会跟着混合,这就出现“百里不同音”的语言岛现象(方言)。民族语言,其实就是主导群落的语言。
实际上,当说两种语言的人相遇是时,各用各的语言向对方说话,就都听不懂对方的话。只能使用一种语言才能实现对话。
  这是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发音舌位、发音口型、运气方式、最小语音单位所表示的含意和语法,都是不同的,并且各种语言的 “5要素”是不同的;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就如两种歌曲不能混和一样,两种语言系统也是不能混和的。
所以,当两种语言相碰是,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是不能互相融合的。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
也只有本方的人才能理解,对方的人还是不能理解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
有些人看到一种语言,吸收了另一种语言中的一些单词,就说“不同的语言是可以融合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世界上一些语言随着民族融合而消失呢?就是语言的“不可融合”的规律造成的。
4、语言的实质就是人们进行思想信息交流的公用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如镰刀、斧子、火车、道路、染色、等等工具一样,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政治性。它的被使用或者被淘汰,完全决定于它能给使用它的大多数的人们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5、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语言的发展,不一定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社会发展先进的,语言不一定先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语言不一定落后。
不论处在哪个阶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标准,才能被全体民众使用。
a.是一个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
b.说话方法简单,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简单易会的规则;
c。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在2岁左右,都能学会日常对话;
d.洪亮悦耳,音节清晰,并能表达感情色彩;
e.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无限的扩展性。
语言的发展,是指在保证上述5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音素(声母、韵母)的增加、声调的增加、语气的增加、语法规则的精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增强。不要把“词汇”的增加误以为是语言的发展。因为“词汇”是语言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它是语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加工”结果,而不是语言本身。词汇数量的增、减是由客观事物的增、减决定的,不是由语言决定的。
     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的语言,都力争朝着理想的语言方向发展。理想的语言,除具备上述基本的5条外,还应当具备如下6条:
a.语音是多载的,即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所以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b.语法简单,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句子的意思。
c.音素、声调很多,音型自然就多。语言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感情色彩丰富。
d.可以用单音节词为基础,简便快捷地进行组词、造句。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词的词义关联,组成无限个新的二级单词。
e.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
f.因为语音多载,能够无限地扩展单词,又能组建无限的二级单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
6、出现在一段时期内的全球“通用语言”,并不一定是人类最先进的语言,也不一定代表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向。因为语言的传播,主要是受语言源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对于别国的影响。如果源民族的语言不是人类最先进的语言,即使一时随着源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势力,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也是暂时的,它将随着源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势力,在全球“退潮”而“退潮”。
最终形成的最科学最理想的全人类的“统一语言”,不是语言文字专家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而是全球各民族的语言,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优胜劣汰”的长期的自由竞争,自然遴选出来的。所以,任何专家设计的自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语言,都是行不通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按照语言的词语结构来分,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即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类、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类。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类语言?从整个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上看,人类的语言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这种发展进步,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的。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其社会的发展进度是不同的,就导致了各民族的语言发展进度也不同。今天,这三类语言,在世界上还都存在。这三类语言的性能优、劣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语言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语言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
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一般还处在第一阶段或处在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态;有些民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才进入第二阶段;汉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较快地从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的语言都处在第一、二阶段,只有很少数的民族的语言处在第三阶段或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待续)

该帖子在 2012/1/5 12:30:51 编辑过

  离 线  2012-1-5 12:30:51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6 楼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我们把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前的语言阶段,称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或第一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今天无从直接考证了。因为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的横面,反映着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纵面。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那些仍处在近乎原始社会状态的落后民族的语言状态上,作间接论证。他们的语言不受文字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纯语言状态了。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落后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越简单,他们的语言词汇也就越少。
作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由于那时生活方式简单和劳动工具原始,生活条件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提供,只有渔、猎或采摘的手工劳动,所活动的范围很小,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很差,生活十分艰难。生活的自然环境几乎千年不变。每个群体的人数,也不会很多。因为一旦多了,出现了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的失衡,出现了食物的缺乏,必然为争夺食物而争斗,失败的人们就被迫逃到别的地方。这种分裂现象,直到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重新出现平衡时为止。这种生活上的局限性,就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内容不会很多。同时,人类口腔的发音功能和变音技巧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初期阶段,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高级。所以,在初期阶段,人类的语言,用一个音节表示一个事物,就能把身边的事物都表示出来了,就可以满足思想交流所需要的词汇了。因此,他们的语音型类不会很多,也不会出现音节很多的单词的情况。所以,人类初级阶段的语言,是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示一个事物的,即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的。我们把这种 “音、意一 一对应”的关系,叫做“语音单载”。因为“音、意一 一对应”,所以,对话双方,就可以只根据语音的不同来直接知道词语的不同了,就直接实现 了“听音知意”,给记忆带来很大方便。又因为单词是单音节的,所以,语言可以达到最简练最容易学会的程度。
在初期阶段,语法是自然形成的,人们说话的吐词顺序,反映了他们的思维顺序。原始阶段的人们,大脑思维也并不复杂,他们一般的思维顺序,就是他们从感觉到动作的顺序或从动作到结果的顺序:眼睛看到一条鱼,心里想的要去用木钎锸,嘴中说出的话就是“鱼,用钎锸”;用手摘下树上的桃子,嘴中说出的话就是“手摘下树上的桃子”。所以,这种语法,可以称为“直觉顺序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以上分析了语意、音型、语法三者的作用关系:音型的少,导致了语意的少和语法的简单。由于“听音知意”、“语言简练”、“语法简单”就使这种语言学习起来,十分容易。这是这种语言的主要优点。但是,因为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音型又相对较少,所以,所扩建的新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扩展新词的局限性。这是这种语言的一个主要的缺点。
此时的语言,我们称为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说,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一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语音的类型较少。这是由语言的元音、辅音、声调都相对较少的缘故导致的。
2、以单音词为主。由于词汇少,只用一个单音就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了,所以,他们的语言单词是单音的或以单音词为主的。
3、语音是单载的。即“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对话时,可以不用对话环境物的参照,实现直接的“听音知意”。 
4、词汇相对较少。因为单音词汇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增加音型(由元音、辅音、声调、语气构成)来实现的。由于音型的增加,要经过很长时期的锻炼,单词的扩展就受到很大的局限了,这就隐藏着新词无限扩展与音型数量有限的矛盾。
5、自然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很容易学会。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人们的劳动简单,思维简单,表达事物的词汇自然就少。这样,在很简单的社会状态下,单音类型数量也能涵盖人们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暂时显露不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初级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初级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该帖子在 2012/1/5 13:10:00 编辑过

  离 线  2012-1-5 13:10:00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5 楼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发展,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增加,人类的劳动收获不断增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来源靠自然提供的不可靠部分逐步减少。由此导致如下的循环:人越多,劳动的收获就越多;收获越多,养活的人也就越多。由此促进了各个群落人数极限的升高,以致扩大为部落,再扩大为民族和国家,这就使人们需要交流的信息量不断增多。但是,在一个群体中一旦形成了一种语言,其音素和音调的数量很难在短期内增加。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也就成为一个定数了,那么所能发出的单音样式(包括音型和音调)的数量也就固定下来了,成了一个有限数,而需要用语音来表达的事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内容不断的增加而增加的,这有限的单音样式是不能满足表示无限的事物的需要的。当所有的单音样式都用完了后,再增加新词时,如果仍然坚持“一音一意”的规则来表达新词,词音就重复了,就会出现“一音多意”现象,就会出现误解。这时,新词的无限扩展,与相对较少的单音型数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在人们没有发现和自觉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之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在原来单音样式的基础上,再添加上一个单音样式(即音节),建成双音节词。当双音样式的单词也不够用后,照此办法,再从双音节样式的词上添加一个音节,建成三音节词。以此类推,大量多音节词,就随新词的逐渐增加而出现了。由此形成了“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从而使人类的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
人们在采用这种“新词增加à单词音节添加”的造词方式的时候,在初期,一般使用“关联法”添加音节。例如英语中“pin”(针);在此基础上再加音节“ k”,成为“pink”(刺);“pinkie”(便衣侦探);“pinnacle”(小尖塔);“pinnatifid”(羽状半裂的) 。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把“pin”叫做这些词的词根。但是,这样在词根上添加音节的做法,不是无限的。因为,人们一口气能说出几个音节,是有限的;人们在瞬间能记住和分辨的最多音节的词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一般常用的词的音节数,都在1至8个之间。到达这一数量极限以后,就得另造词根了。所以,关联造词法是很有极限的。大量的单词之间都是无关联性的。所以,大多数的多音节词之间没有关联线索,没有规律可循,都得靠死记硬背。
多音节词同原来的单音节词一样,仍然是“语音单载”的,即“音、意同一”、“意异音异”、“一词一意”的。这样,可以不用参考对话时的现场环境,来判断语音的含意,直接实现“听音知意”。这是多音节语言,继承的第一阶段语言的一个优点。但是,这一优点,只是在多音节语言的的初期阶段存在着。
多音节词的语言的扩词方式,暂时解决了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为新词的扩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往后,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跟着变慢。当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快时,速度慢的缺点就越显得突出。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例如英语,一般最长的单词音节也不能超过10个)。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达到了极限以后,再有新事物出现后,怎么表达呢?
以上三个缺点,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改变这种语言的基本的组织方式,这些缺点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即使在现有的基础上作些改进,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例如,采取增加新的音素的办法。增加音素,就要改革该语言族的全体人员的说话习惯,这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况且,随着新词的无限增加,原来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这反映了多音节词语言的固有的局限性。
处在多音节词语言阶段上的人们,对于表达速度慢的问题,一是在一个最常用的多音节单词上,采用掐中间留两头的办法来缩减音节;二是对由两个以上的单词组成的常用固定联合词语上,采用只说每个单词的词头音的办法来缩减音节。缩减后的语音可能会与另一个单词同音,会出现“同音异意词”问题,容易出现误解。所以,缩减音节的办法,是不能普遍使用的,只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使用一下。
对于音节极限的问题,一般采用组合词的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一个旧词来代用,于是出现了“一词多意(不算延意。例如英语,pit表示‘坑’。延意: 地窖; 深渊; 陷阱; 矿井; 楼下正厅;兽栏; 等等)”的单词,同样也导致出现“异意同音(不算延意)词”的问题。
为了分辨“异意同音词”,人们一般采用变通叙述的办法来避开,在无法避开的时候,就采取在词头或词尾增加音节或变读的办法,由此出现了单词“变格”、“变性”等现象。由此使原来的所谓的“孤立语”变成了所谓的“粘着语”或“曲折语”。也使单词的结构复杂化,出现了“词根”、“词缀”、“词尾”等成分。但是,语言总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有的词汇总是不能涵盖不断出现的新事物的,总得不断地创造新词来表示新事物的。所以这种方法还是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异意同音词”问题的。后来人们又通过参照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上下句的关联、手势、语气、表情、共同的经历背景等等,来区别“异意同音词”。这无意中利用了“语音多载规律”(我们把同一个语音,因对话环境不同,其语意不同的情况,称为语音多载规律)。“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就能允许“同音异意词”的存在。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单词出现了歧义,又一方面打破原来“意、音同一”的组词规则,失去了统一性。把原来“不用参考对话现场,直接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变成“必须参考对话现场,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了。使最初所具有的优点被削弱了,使语言变得难学了。然而,这是多音节词语言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向。
多音节词的扩词局限性,导致单词相对贫乏;语音多载规律的使用,又导致一词多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多音节语言表达不准确和容易出现误解。为了解决不准确和误解的问题,多音节语言没有采取向着“扩展音素”和充分使用“语音多载规律”的方向发展,以求彻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了简单的修补办法,在语法上打主意:规定了很多关于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词与词结合的方式。让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出现不同的词性、词义。这些外加在自然语言上的繁多的语法规则,加大了多音节语言的难学程度。
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语言扩词的思路是“单词增加----音节增加”,为新词的增加,开辟了一定的空间。这是原始语言发展成多音节语言的主要原因。
2、外加了繁多复杂的语法。多音节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
3、比初级阶段的语言难学。因为比初级阶段的单词增加了音节和繁多的语法。
4、音型比原始语言增加不多,相对贫乏。因为在新事物出现后,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新词,只考虑在某个词根上增加音节来表示之,不考虑如何增加音型来表示之,所以,其音型得不到及时扩展,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数量上不变。所以,其辅音、元音、声调都较少。
5、“多音节词语言”仍然按原始语言的“音、意对应”的扩词规则扩词的。只是将原来的单音节表示法,改为用不同的语音样式(音型、音调)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词义的多音节表示法。所以,语音同语意的关系,仍然如原始语言一样,为“语音单载”的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对对话环境的参考物,直接通过音节的不同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就能区别单词的不同含义了。
6、单词的音节数量是有极限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音型的相对贫乏,就导致了多音节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7、多音节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语句,不能构建“二级新词”。
8、 随着单词的增多,“一词多意(不算延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音异意(不算延意)词”增多,导致原先的“意、音对应”的组词规则的破坏。使整个语言系统失去系统性和规律性。单词增加越多,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单词增加越多,难学程度也就越大。
我们将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原始语言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把单音节词语言转变为多音词语言呢?根本原因是为了克服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局限性,开拓扩词空间。同时,为了开拓扩词空间,语法也增多了。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多音节词的语言是从原始的单音节词的语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先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扩词局限性和语法的局限性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二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缩减音节”、“一词多意”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分“同音异义词”的现象,呈现了它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此,可以把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综述如下:
单音节--à多音节--à压缩音节
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简单--à语法复杂;
音素、声调基本无增。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该帖子在 2012/1/5 13:13:43 编辑过

  离 线  2012-1-5 13:13:43 
本帖子共有 1 页, 4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1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140.63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