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569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从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多音节语言存在着音型相对较少、存在扩词局限性、单词的相对贫乏、语法繁多死板、随着一词多意的单词的增多,越来越难于学会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导致第二阶段的语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迫使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这些缺点。在克服这些缺点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同音异意词”。并且不断缩减多音节词的音节和创建单音节新词。从而使“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由此,使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有如下4种情况,使“同音异意词”不可避免地出现:
1、当着人们对于一个陌生物,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时,人们就会暂时管它称为“好像某某的物”。 称呼得时间久了,这个陌生物就与“某某物”的名称同音了。
2、人们的说话习惯有时会自然缩减音节,造成某个单词发音与别的单词的发音一样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人们无意中也会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开来的。当说话速度加快时,多音节词中的音节就往往吐音不清了,例如三个音的词,夹在中间的音往往就变成轻音,一带而过,听者有时只能听清开头音和结尾的音,却没有造成听者的误会。为什么?因为对话双方处在一个现场环境里,在这个三音词的上下语句中有互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即使这个三音词缩减成两音词,并且可能还与另外一个两音词的声音相同,听者也能理解那个三音词变成两音后所表示的意思,而不会误解成另一个两音词所表示的意思(这就是利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于是就启发人们把多音节词的音节逐渐缩减。缩减以后,又造成一些“同音异意”词。例如,甲问乙:“你去哪个庄?”,乙答:“我去李家庄。”在他们的对话中,“个”、“家”两音都很轻、很模糊,甚至可以不要,甲、乙二人也不会出现误解的。
3、当着一个语音样式的词的音节数达到极限后,再有新事物就不可在此语音样式的基础上建立新词了,而这个新事物又与某一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关联,为此,就用与这个新事物相关联的老词来代替之,这样,这个老词就有两个含意了。但在使用中怎样把这两个含意区分开来呢?就在这个老词之前或之后,再加上一个注明式的词语。这样就成了固定式的词组了。有些这样的固定式的词组在语言中使用时间长了,人们发现,除了那个注明式的词语外,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和词的上下语句的关系,也可以把这个含意与另一个含意区别开来,于是就把那个注明式的词语省略了。例如,人们第一次发现一种鸟时,给这种鸟取名为“ying莺”,后来又发现了一种鸟,感到没有不重复的名字可取了,只好也叫“ying鹰”。为了区别这两种鸟,就给“莺”之前加一“黄”音,叫“黄莺”,给“鹰”之前加一“苍”音,叫“苍鹰”。而这两种鸟的体个和习性是不同的,黄莺体小、食小虫,“苍鹰”体大、食小鸟或小兔之类。当甲对乙说:“鹰抓兔子上了天”,虽然省略了“苍”音,乙根据两种鸟的体个和习性的不同,也知道甲说的是“苍鹰”而不是“黄莺”。
像这样用一个“ying”音,既表示“鹰”也表示“莺”,而又在对话时不会被听方误解的做法,我们称之为利用“语言多载的规律”的做法。
所谓“语音多载的规律”,就是“同一个语音,因为其对话环境不同,其语意不同”。在实际的对话现场里,人们通过参照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上下句的关联、手势、语气、表情、共同的经历背景等等,来区别“异意同音词”。
再如,早饭时候,甲匆匆跑到乙这里说:“你打电话,叫我赶快过来,我吃了一“碗”饭,就跑过来了”。在这个对话时间的环境里,乙绝不会把“碗”误解接成“晚”的。
“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就能允许“同音异意词”大量存在。于是,很多“同音异意(不算延意)”词就产生了。
4、文字出现以后,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具体的对话现场环境参考了,唯一的区别方法,就是用不同形状的字形来表示同音异词了。于是就按“意异形异、一字一意”的“字形单载”的规则造字。
语言单词的扩展,得到文字的支持以后,就实现了无限的扩展----因为字形是可以无限变化的。这也促进了“同音异意词”的大量出现。但同时又出现了“创造书面语言的新单词,必需文字支持”的情况。这种情况,使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具有互相促进或促退的作用。
如果用错了字,就会出现错误表达了。例如:“砂”,表示的是如小米粒大的小石头,属于名词;“沙”,表示的是用水把掺在粮食中的土、砂分离出来,属于动词。如果把“沙米”写成了“砂米”,意思就完全变了。
汉字在促进汉语从“多音节词的语言”向“单音节词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起了加速的作用。
人们自觉发现和利用“语音多载规律”,不单创建了大量“同音异义词”,还逐渐将原先多音节词缩减成单音节词,最终形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当然,一个民族语言的改变,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需要千百年的时间)。
“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和自觉运用,是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键。“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实现的。
因为“语音多载的语言,不是“音、意一 一对应”的,所以,就不能如“语音单载的语言”那样直接地“听音知意”了;对话双方,就不能只根据语音的不同来直接知道词语的不同了。因此,词意的区别,全靠对话双方,根据对话的现场环境、对话人的前后语句的语义关系、对话人共同的述说对象、语言背景、共同的经历、语言习惯、表情、手势、语气等等的外部参考要素,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才能“知意”。所以,“语音多载的语言,是必须思索判断,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语言”,这与“语音单载的语言”的使用方式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理解“语言单载的语言”的方式来理解“语音多载的语言”。
一些母语为“语音单载的语言”的西方的学者,按理解他们母语的方式,不参考语言的外部要素,单纯地从语音上来理解“语音多载的”汉语,就感到汉语是一种不准确的不定式的杂乱无章语言了。所以,他们对汉语的研究,也是按研究“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方法进行的,因此,对汉语的研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语音多载的规律”也不是万能的。当着“同音异意词”太多时,只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词意,有时也是不能区分的。
例如,甲和乙一起看一个石头柱子,甲看着石柱的表面不光滑,就对乙说:“这石柱很粗”。乙也会疑惑甲说的是石柱的直径很粗呢还是石柱表面很粗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六种办法:
第一、 在造词时,凡是处在同一语言环境的词,语音都避免相同。例如,动物身上各个部位的名称:头、眼、眉、耳、鼻、 。。。。。;植物身上的名称:叶、枝、花、果、榦。。。。。;工具名称:车、锄、桌、凳、门、窗、笔、纸。。。。;词性相同的单音词,尽量避免同音。
第二、 如果不能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区别“同音异意词”时,就采取变通叙述的方法,来避免误解。例如,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可以把“这石柱很粗”,改成“这石柱的表面不够光滑。”
第三、 扩展音型。用增加音素、声调的办法,来扩展音型。从而降低“同音异义词”的出现率。每增加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就可以使表示新词的语音成几十倍地增加。每增加一种声调,可以增加上千的音型。对降低“同音异意词”的效率更大。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扩展音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削减音素是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是有害的。例如汉语,甲对乙说:“3号油比2号油‘清’”。
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清’、‘轻’同音同调,都读‘qing’,当前的语言环境又分不出“清”与“轻”的区别,乙可能会把“清”误解为“轻”。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那只好改变以上语句,这样说,“论清浊程度,3号油比2号油‘清’”,或者说“3号油比2号油‘清澈’”。
如果按1954年出版的《四角号码字典》的注音,‘清’读为‘cing’,‘轻’读为‘king’在甲说“3号油比2号油‘清’”时,乙是不会误解的。
讲汉语的大多数人的口音中都有‘积 (zi)’‘漆(ci)’‘(西si)’这三个尖音,他们不会把“拥挤”,说成“拥几”,把“青年”说成“轻年”,把“洗衣”说成“喜衣”的。
《新华字典》把‘积 (zi)’‘漆(ci)’‘(西si)’三个声母所属的语音词,全都分别合到“J”、“Q”、“X”声母里了,强行削掉了‘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结果造成了成倍的同音异意词,增加了无数的废话。在电脑上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大批的同音字使打字速度提不上去。把汉语经过几千年才提炼、积累形成的‘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强行削掉,就像消灭三个珍贵的“物种”一样,带来连锁不良反应 。这完全违背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不是改进,而是倒退。
用声调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汉语,例如“好hao”,读上声时,是“好孬”的好;读去声是“嗜好”的好。再如:“挑(阴平)担子”,“把旗挑(上声)高”。再如:“更(阴平)换手机”,“这种手机比那种手机更(去声)好”。
用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你过来!”(命令的口气);“你过来。”
(叙述的口气);“你过来?”(询问的口气);“你过来呢(ni去声拉长)!”(乞求 的口气);“你
敢过来?”(挑逗的口气)。
第四、 构建“二级组合词”。例如,“面”、“麺”词性相同,又同音。为了避免误解,就把
“面”组成“二级合成词”-----“脸面、面子。。。。。”,把“麺”组成“二字合成词”-----“麦麺、
米麺。。。。。。”
这些办法,都可以在新事物出现以后,创造一个新的“单音”来表示之。使“同音异意词”不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增加太快。增加音素和声调,是扩展新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的途径,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实现的。每一种语言的音素和声调的个数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易增减。但是,由于新事物是不断地增加的,到一定数量后,同音异意词过多,采用一切别的法都不能避免误解了,即现有的音素、声调不能适应需要了,这时就逼着人们采取增加音素、声调、语气来摆脱困境了。这是符合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的。语言无限扩展包括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语意、语气、语法。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越先进的民族,其语音类型也越多,这是他们所接触的新事物比别人的多,需要表达的词汇多促使的。语言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给人们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
社会无限地发展,语言也是无限发展的。这一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只能顺应才能对人们有利,
违反了,就出现危害。
第五、 改进语法,以便于在保持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变通述叙形式;也便于构建二级单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利用“语音多载”规律,将大多数的多音单词缩减成了单音节词,使一个单词只用一个音就可
以表示,每个音都成了可以自由与别的音结合的独立的组词、组句的元件。与此同时,将语法
简化得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
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例如:“买画画染料”和“买染料画画”,这两句话的单词数量和含义都
没有变化,只是改变了排列顺序,词性和句意就不同了。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
用学习,自然就会。
第六、 实词的词性,可以随单词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词义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就像把铲土的铁锨
改当砍树的砍刀似的,自然改变功能。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
字,词性各
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
由于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意变性,所以,表述思想的语句就灵活而又简洁。因此很多概念,可以用一个单音词、两个单音词、三个单音词或四个单音词就能构成一个语句,表述清楚。一个单音词用一个单音字来表示,那么,这样的一音词语句、二音词语句、三音词语句、四音词语句,就可以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来表示出来了。二音词语句、三音词语句、四音词语句,也可以同单音词一样,被当作“单词”使用。于是,两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就出现了,这类简短的表述语句,也可以叫做“二级词”。这种“二级词”,任何说汉语的人都可以随意“造”出来,而且不用专门注释,别人一听或一看文字,就能理解。因此,汉语的这类“二级词”是多得不计其数的。例如:劳动、劳动力、劳动人民、白雪、雪白、白壁无瑕、等等。
但是,不要把由“音节字”构成的“多音节词”混同于上述“二级词”。例如:蜻蜓、蜘蛛、蔢蔢艼、碌碡、广州、施耐庵、般若、克隆、等等之类的词,属于“多音节词”,而不是“二级词”。还有:“成语”,例如“叶公好龙”、“邯郸学步”等;“代意语”,例如“东西(意为‘物件’)”、“买卖(意为‘事情’)”、小便(意为尿尿)、东宫(意为太子)、上峰(意为皇帝)、北大(意为北京大学)等等。“成语”和“代意语”,既不是“二级词”,也不是“多音节词”,可以叫做“约定词”。“二级词”和“约定词”,虽然也是多音节的,与 “多音节词”相似,但是与“多音节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多音节词”是以音节表意或者两字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拆开后,各字就只表示一个“音节”,没有任何“含意”了;而汉语的“二级词”是“合意词”,是“以意生意”的,拆开后,各字都有本来的“读音”和“含意”。“约定词”相当于一事物的“代词”,或者 “缩写语”。
汉语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一个单音,可以表示无限个事物,所以,汉语不需要造多音词。但是,当新的事物刚出现时,人们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现有字来表示的时候,就只好组建“二级词”来表述之。所以,中国在清朝之前,就只编撰《字典》而无须编纂《词典》,就是这个原因。在《康熙字典》和以前的汉语字典里,对于“词”这一字,没有“最小语言单位”这个注释。
近代以来,一些人把表意的汉字,当作表音的“音节符号”使用了,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是“二级词”性质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所以才出了《词典》,这是一种退化现象。现在一些不懂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人,还以为这是“进步”。今天,汉语汉字在英语英文的进攻下,退化得更严重了,大多数的人却浑然不知。
   由于单词是无限的,语法又是简单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的词意关联,来建立“语意合成词”和造句,而且不用解释,别人一听就能理解。从而使语言十分丰富和准确,为避免误解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是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同“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并行的语言类。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正处在向“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而汉语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有11种都处在第二阶段,唯有汉语进入了第三阶段。所以,可以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语言都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克服了一、二两个阶段的语言的缺点,继承和发展了它们的优点。第三阶段的语言具有如下特性:
1、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
2、增加单音新词的主要途径又四个:增加声母和韵母;增加声调;增加意、意联合词;增加同音异义词。
3、语音与语意不是一 一对应的。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我们把这种特性叫做“语音多载”。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4、存在大量的“同音异意词”、“一音多意词”。
5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它不能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它必须通过对话现场环境的参照物和语言上下语意的关联,再经过思维判断,来区别单词的含意。这种语言,需要眼和思考的辅助,相比“语音单载的语言”来说,是一种“间接”语言;因为“语音单载的语言”,不需要别的方面的辅助,“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
6、因为,语音是多载的,在文字出现以后,每增加一个新词, 都必须创造一个新字来表示之;否则,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的参考环境,只能用字形的不同来区分“同音异意词”。所以,增加新词,必须“文字的支持”。
7、音素、声调比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多,音型自然就多。
8、语法简单。因为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句子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9、单词的词性,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语句意含意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
10、因为有第8、9两条的特性,就决定了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词的词义关联,组成无限个新的二级单词。
11、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言简意赅、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第一、二阶段的语言无法比翼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12、因为它彻底摆脱了第二阶段的扩词局限性和语音单载规则,又能组建无限的二级单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这样,语言就具有永久的稳定性。
13、十分易学。由于语法十分简单,同时单音又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学会了这有限的单音,就学会了日常口语。
表面看来,似乎第三阶段语言回归到第一阶段上去了。其实,与第一阶段语言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将“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跟“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得多。“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克服了第一、第二阶段语言的一切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一切优点,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是从第二阶段语言发展起来的高级语言。可以说,“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还是要继续发展的,发展的方向是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从发展空间来看,第一,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第二,不断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第三,将已经存在的永久常用多音二级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例如:电脑中央控制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子核裂变反应堆、等等。
至此,可以把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趋势综述如下:
单词:多音节--à单音节
语音: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语法复杂--à语法简单;
音素:音素、声调、口气,不断扩展。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轨迹和特性
(待续)

该帖子在 2012/1/15 12:47:09 编辑过

  离 线  2012-1-15 12:47:09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54.69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