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708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11章 第3节 社会发展促使汉字更新


第3节  社会的发展,促使汉字更新换代
            
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任何一种社会通用工具,都是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缺点会越来越显得更大,其优点会相对地缩小。当优点相对地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它就由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变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工具了。例如马车,它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是一种先进的工具,但是,到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它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相对火车、汽车来说,它的优点就微不足道了,它的缺点就很大了。这时,如果有人还死守着只准用马车、不准用火车,那就会严重地阻碍中国的社会发展。
汉字楷体在今天凸显出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从“文字”这一工具的角度上,证明了今天的中国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不解决,中国的发展就多了一份阻力;这一“课题”解决了,中国的发展就多了一份动力
现在,由于中国才步入现代经济社会不久,多数人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多数人缺乏正确的语言、文字的理论知识,接受了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误导,所以,对于汉字楷体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没有认识;对于改进升级汉字楷体的必要性没有认识,更没有迫切感。所以,有些人对于更新汉字楷体的做法,就说:“汉字楷体用了1000多年了,古人都没有改变过,现在我们有必要改它吗?”, 
其实,任何工具,使用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决定它是否需要更新换代的理由。马车从周朝一直用到现在,汽车只用了200年,谁能说汽车不应该取代马车?谁能说,为了保护马车这一“历史文化”,就不应当使用汽车而必须使用马车?世界上没有用了一千年还不改进的工具,如果有哪个民族,至今还在用中国汉朝时期的“二牛抬杠”方式耕地,就说明这个民族的整体智力和社会状况,还停止在汉朝时期的落后水平上。
汉字从诞生以来,其体式,已经被古人更新过多次了:
 
汉字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蛇蜕皮”似的不断更新呢?这在第10章“汉字发展的轨迹”一章中已经讲了,在此不必重述。在此要强调的是汉字楷体更新的原因和路径问题。
 汉字的发展变化和体式的更新,是汉字保持生命的“自我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结果,基本上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甲骨文字数大约4500个,到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许慎收集的小篆字数是9353个。字数增加了两倍。这期间出现了大篆向甲骨文和小篆的转变。从小篆9353个字到宋朝《广韵》26194个字。字数增加了三倍。这期间出现了小篆到隶体、隶体到章草、章草到今草,今草到真书、真书到宋体的转变。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地主阶级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社会发展越来越慢,到清朝后期,就基本上停止不前了。社会发展逐渐停止,新事物也就逐渐停止出现,那么,表示新事物的新字也就逐渐地少了。与此对应的汉字系统,也就逐渐停止其发展了,汉字的体式也就没有再更新换代了。
    从1011年宋朝的《广韵》(26194个字),到明朝1615年成书的《字彙》(33179个字)。期间是604年,共增加了6985个新字,平均每年约增加12个字。从《字彙》到1716年清朝《康熙字典》(47035个字),期间是101年,共增加了13856个新字,平均每年约增加137个字。从《康熙字典》到1915年成书的《中华大字典》(48000个字),期间是199年,平均每年增加新字约5个。有人说:“明、清朝没有书法家”。这是必然的。
    从《中华大字典》以后,原来字意单载的常用字,有70%的变成了多意字,完全违反了“字形单载的规律”。本来汉字系统,因为多种造字规则并行存在,已经使它失去系统性和规律性了;近代以来,又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随意砍掉三个“尖音”和多个“音型”、合并同音异字,引进音译外来词,等等,就使楷体的系统性,遭到了彻底地毁坏,就完全成了一个没有系统性、没有规律性的符号堆了,成了世界上最难记忆和书写的文字了。
     汉字的每一种新的体式系统,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一种旧的体式系统,都是因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淘汰的。每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以后,在一段时期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适应时期内,它表现不出不可容忍的缺点,所以人们也就不会去改进它,它就保持着稳定的状态。由于古代社会发展很缓慢,所以,象形文,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到周朝为止,至少使用了1000多年。如果籀字(大篆)从商朝开始,到秦朝改为小篆为止,使用了1400年。到了战国时期,有些诸侯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文化也在较快的发展,文字也在较快地改进。所以,当时分裂的各国,就出现了不同的被改进的文字。秦国的小篆,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社会,从秦国商鞅变法起,就开始了由诸侯分治的分封领主阶级国家制度向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国家制度的转变。秦始皇完成了这一转变,但是没有稳定住。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才最终稳定了这种制度。这种新制度,是比原先的分封制先进的制度,它适应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较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必须文字记录和传递的重要事情。用“大篆”书写的速度,赶不上需要了,于是秦朝就改把大篆改进简化为“小篆”了。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小篆很快就又显得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在汉朝初期,就又把小篆改进成更简化的“隶体”了。隶体通行于汉朝,大约用了400年,到了魏、晋时期,就被改进成书写更快的“章草”和“行书”。之后是200多年的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和短暂统一的隋朝,由于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发展停滞,汉字也就没有什么改进发展了。之后到了唐朝,中国的地主阶级王朝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了当时领先世界的农业文明强国。为适应社会更快发展的需要,唐朝大力提倡使用了比“章草”书写更快的、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的“今草”字。之后进一步规范为“真书”字。
“真书”字在宋朝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但是,它同样又因社会上发明了新的文字处理技术----刻板印刷术,而出现了不适应刻板印刷的缺点。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楷体又被改进成“宋体”。“宋体”适用于刻板印刷,“楷体”适用手写。这样,两种字体就被并行地使用了。到了明朝,人们把“真书”称为“正楷”。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地主国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慢,到了明朝后期和清朝,社会基本上是停滞不前了。所以,近一千来,汉字就一直保持在“正楷、宋体”的状态不变了。
现在一些人把汉字楷体因社会停滞不前导致的千年不变的状态,曲解为是因“汉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已经完美无缺了”,“不可发展了”“不必改进了”。完全颠倒了是非。篆体也被使用了一千多年,能说它比隶体优越?
楷体字千年不变,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和地主阶级的国家制度千年没有改变,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社会没有变。在这种停滞落后的社会里,农业劳动和手工劳动的工具十分简单,绝大多数的劳动技术含量很低,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有时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继续下去了,哪有时间去学习识字?汉字难学的缺点,更拉大了他们与汉字的距离。他们连文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去改进文字呢?只有少数统治者或想挤进统治者阶层的人,才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去识字读书。但是,他们都是脱离生产劳动,并且鄙视劳动人民的。所以,他们的智慧是不会用于为广大劳动人民造福的,而是用于统治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楷字难学的缺点,正适合他们垄断政治权力和愚民政策的需要,他们感到这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怎么会去改变汉字呢?这种社会环境,使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9%以上。由于主要生产工具简单,技术含量很低,所以,即使文盲率达到99%以上,也并没有导致在社会整体上,简单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但是,导致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一直停滞在千年不变的状态。文字形态,也就自然停滞不变了。
而在中国停滞不前的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在进步。很多国家已经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了,国家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革,由地主阶级的国家制度进步到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了。相形之下,长期停滞和封闭的古代文明的中国,被世界现代文明的先进国家远远地甩到了后边。由领先世界的地主阶级强国,变成了落后、愚昧、贫穷的弱国了。世界列强国家,用大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的大门,警醒了一些盲目自大的中国人,也激奋了广大的中国民众。因此出现了人民革命高潮,并取得了胜利。从此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步入了现代化社会,在世界强国面前站起来了。
时代变了,今天与清朝以前的时代不可相比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了,不是自我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了。世界形势也不相同了,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了。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来了。在这个世界性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受商品市场竞争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一切都追求最高的质量、最高的效率,最满意的结果,总之,只有“第一”才能保持生命;一切都被迫进入了竞争行列和面临着优胜劣汰前途。语言、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
现代社会是科学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各种新知识像雨后春笋似的大量和快速地出现,各种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层出不穷,科学知识量浩如烟海;人们的一切劳动和各种活动,都知识化、技术化了,人人都必须靠技术吃饭,靠知识生活。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千万种各个技术层次的人才支持。这就要求,人人都必须懂得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几种科学技术,还必须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知识。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革,由“独裁制度”改变为“民主制度”。民主制度,需要全民参与政治生活,没有全民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不断提高,民主制度就不能进行和维持下去。所以,人人都必须会识字看书。
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长久地保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占到本国成人总数的99%以上,这个国家就一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主要方面,在世界竞赛中都成为“垫背运动员”。
在今天全球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环境中,语言、文字已经成为创造或损耗无限财富的工具了。汉字楷体在今天的国内、外环境中,全面暴露了它很不适应现今科学时代的快速、高效、节约、先进的要求,显出了6大缺点和8大弊病,使国家和个人每年枉费的财富总和达千、万亿元。暴露了它在今天的世界语言、文字竞争中的劣势和可能被淘汰的前途。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下面的分析:
1、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决定了汉字系统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意字;“以字组字”的扩展字数的构字方式,决定了汉字系统,随着字数的扩大,必然在整体上失去“系统性”、在组字元件上失去“标准性”,在字的结构上失去“规律性”和“规范性”。
没有这“四性”的汉字楷体,汉语系的人们学习起来,就没有规律可循,不能“学少知多”,不能成为如汉语同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就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所以,即使经过长期学习,也才学会2千多个常用汉字,其他的不常用的大量的汉字,不查字典,是不会读写的。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汉字文盲者。由此出现了汉字楷体的第一个“死结”。
2、汉语系的人们学习汉字楷体都如此困难,非汉语系的人们,要想学会汉字,那就比登珠穆朗玛峰还要困难了。汉语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汉字的支持,才能让非汉语系的人们学会汉语。所以,难学的汉字,成了汉语向世界各国的人民大众普及的极大障碍。汉语不能普及于世界各国的民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就反作用于中国,中国就必须全民普及外语。这是汉字楷体的第二个“死结”。
    这两个“死结”,都是“汉字楷体”与“人”的关系。所以,要解开以上两个“死结”的途径就只是两个:一是从人上找出路:保持楷体不变,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国内、国外开办免费的汉语汉字普及教育学校。二是从更新汉字楷体上找出路:如汉字以往的做法一样,把楷体系统,更新为“意、音上表新体汉字系统”,来解开这2个“死结”。
显然,第一种途径是“沸汤泼水”的效果,第二种途径是“釜底抽薪”的效果。
3、没有这“四性”的汉字楷体,不能用机器(电脑)组建。原因是,机器组字的对象----汉字楷体,必须具前面所说的“四性”。而汉字楷体,是没有这“四性”的,这就出现了汉字特性与机器工作规律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解决的,成了一个“死结”。这是汉字楷体的第三个“死结”。
机器制造专家采取了回避“死结”的办法----不搞机器组字,而搞机器调取汉字整体。于是,最早的汉字打字机,就备有几万个铅字模,把临时要用的字模都放在一个铅字“字盘”里,让人通过“机械手”从“字盘”里,逐个拾取单个铅字模,打在蜡纸上,形成字印,再用蜡纸盖在白纸上印字。这种做法,显然是一种“绕山过路”的不得已的办法。
今天,铅字打印机换成了电脑。而电脑的工作规律,要求汉字揩体在组字方式上,必须具有规律性,在组字元件上必须具有规范性和标准性,否则,就不能用组字元件“点、横、竖、撇、捺。。。。”构建每一个楷字。但是,汉字楷体,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文字,所以,电脑就不能用汉字楷体的元件“点、横、竖、撇、捺。。。。”构建楷字。这就是楷字结构与电脑工作规律的矛盾,这又是一个“死结”。电脑专家采取“铅字打字机”拾取整个楷字的办法,回避了这个“死结”。把“铅字盘”换成了“汉字库”,用英文代码,从“汉字库”里调取整个汉字。
4、既然在电脑上调用整体汉字,用了英文键盘代码,汉字系统又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字”,那么,如果采取“汉语拼音调字”,就必然出现大量的同码字;又因为英文键盘代码是很有限的,只有几十个,组成汉字楷体的基本笔画也是很有限的,不超过200种,如果采用“笔画调字法”(例如“五笔输入法”),仍然避免不了大量同码字的出现;有些人又想了“词组调字法”、“部首调字法”等等,出现了“万码奔腾”的局面,折腾了40年,至今也避免不了“同码字”的出现。所以,同码字问题,就成了汉字楷体的第四个“死结”。
5、由于汉字楷体,在电脑处理上不能用基本元件构建出来,只能进行整字调取。这样,就不能避免大量的“同码字”,因此,就不能用汉字楷体来建立民众普遍使用的“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网”了。因此,民众使用的汉字信息,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网”上。这样以来,中文信息网就彻底失去了独立自主性,连自己造一个新汉字的能力,也被“国际标准化”给“化”没了,中文信息网上的一切,就如晒在日光下的鱼一样,暴露无遗了。还有什么秘密可言,还有什么安全可言。所以,目前的整个中文信息系统,就如一座立在沙面上大桥一样,来“水”一冲就塌,就是一个“脆碎桥”。这是汉字楷体的第五个“死结”。
后面的这三个“死结”,是汉字楷体与机器的关系,是由加工工具(电脑)与加工对象(汉字楷体)矛盾构成的。所以,要解开这三个“死结”的途径也是两个:
第一, 从改进电脑上找出路。一直以来,大多数的人们都想在保持楷体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进电脑的硬件或软件来解开这些“死结”,但是,这个途径是走不通的。
人们用手持刀,可以雕刻出9层象牙球,用手持笔可以写出任何一个楷体汉字,但是,任何机器,永远也做不出来。为什么?
因为电脑是按人们既定的设计程序,死板地进行工作的,工作的过程只有规律性和标准性,没有灵活性。所以,它就要求它的加工对象也必须具有规律性和标准性,否则,就无法加工。就如细纱织布机,只能用细纱织布,不能用棉花织布一样。汉字楷体,是没有规律性、没有标准性、没有规范性的文字,让电脑用汉字楷体的构造元件——点、横、竖、撇、捺,组建楷体字,完全超出了电脑的性能。所以,“万码奔腾”了40年,还是没有解开这些“死结”。在楷体不变的前提下,电脑是永远解不开这个“死结”的。
     第二、从更新汉字楷体上找出路,即更新楷体系统。从1840年以来,很多人都在探索这第二个出路。而更新楷体系统的路径有很多:纯拼音字母文字的路径,扩展形声字的路径,拼音形声字路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路径,等等。
上述五个“死结”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只要从改进升级汉字楷体入手,把汉字楷体升级为具有“四性”的“新体汉字系统”,这五个“死结”就能同时完全彻底地解决了。符合“四性”的新体汉字系统,虽然可以设计出很多种,但是,符合“克服了汉字楷体的一切缺点,继承了楷体的一切优点”,并“能与楷体汉字实现‘无缝转换’的,却只有“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这一种。
汉字体式的这次更新,就是发挥了汉字的“自我调节机制”功能,同时,应当看到,这次体式的更新,是与前8次更新有着质的不同。前8次体式更新,都是沿用了“以字构字”的方式。而这次更新后的“意、音新体汉字系统”,是以直接表意的和直接表音的组字元件构建出来的,它具有“四性”,既能如汉语同样易学,也能如英文一样方便机器组字;在笔画数量上永远不会超过26画,在字数上没有极限,所以永远不会有“蛇蜕皮”现象。是一种永远稳定的汉字系统,是一种永远与汉语匹配的汉字系统,是一种科学、理想的汉字系统。真正实现了中国人长期一直追求的“科学、理想的汉字系统”的目标。
古代的挖土工具“耒”是木头做的,后来社会发展了,发明了铜,“耒”被更新为“铲”、“锄”、“镢头”;后来社会又发展了,发明了铁,铜铲、铜锄、铜镢更新为铁铲、铁锨、铁锄、铁镢;到了近代,人类社会发明了机器,就更新为挖土机、推土机、钻洞机等等。
如此相同,作为表示汉语单词的汉字,也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的。汉字体式更新到楷体,就相当于“耒”更新到“铁锨”的阶段。近代虽然进入机器时代了,可是打字机和电脑在使用汉字楷体时,却像在“挖土机”上装了一把“铁锨”一样,完全不配套。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人们在使用楷体时,就如使用“耒”来挖土一样,效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尽早更新汉字楷体呢?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很多所谓的语言文字“专家”,都是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跟屁虫,没有一个认真研究过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他们“邯郸学步”,“拿着鸡毛当令箭”,反对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新事物,提倡用现有常用汉字组建多音词来表示新事物,理由是“因为汉字楷体难学”。他们既然知道楷体字难学,为什么不学我们的古人把“隶体系统”更新为“楷体系统”那样,再把“楷体系统”更新为克服了“楷体系统”一切缺点和弊病的“新体汉字系统”呢?他们反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推行他们的错误的“汉字罗马化”的改革方案。而楷字保守派,表面看来似乎很“忠”于古人,无限热爱汉字,可惜,他们只“忠”于古人的死尸,不忠于古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保护汉字是假,保护既得利益是真,他们的自私心理,湮灭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他们这样做,不是在保护汉语、汉字,而是让汉语、汉字走向僵化、退化、被淘汰而消失。

  第4节  “性价比”决定人们对工具的取舍

该帖子在 2012/2/13 6:20:10 编辑过

  离 线  2012-2-13 6:20:10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50.78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