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868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第7节 汉字体式更新的两种情况

第7节  汉字体式更新的两种情况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有其“体式系统”随社会发展的不断需要而不断更新的情况,汉字也不例外。
汉字体式,以往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
 
中国历朝通用文字体式:
夏朝(图画、图符);商、西周(甲骨文、籀文);东周(籀文、金文 );秦、西汉(籀文、小篆、古隶);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朝(今隶、章草);唐朝(今草、真书);宋朝(真书、宋体);明朝至今(正楷、宋体)。
汉字体式的更新,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的更新一样,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简化改良”,另一种是“结构革新”。
“简化改良”的特点是,没有脱离现有文字系统的结构特点,只是对现有的字体的笔画形状的简化或字中笔画数量的减少。例如“籀文”变“甲骨文”、“金鼎文”、“石鼓文”、“小篆”, “隶体”变“章草”、“草体”,“章草”变“今草”,“今草”变“真书”,“真书”变“宋体”、“正楷”。
显然,“甲骨文”、“金鼎文”、“石鼓文”、“小篆”,都没有脱离和“籀文”的圆曲笔画特点、构字规则和“象形”特性;“章草”、“草体”,“今草”, “真书”,“ “宋体”、“正楷”都没有脱离“隶体”的直的笔画特点和构字规则。
由此,我们可以把“籀文”称为“原体”,把金鼎文、石鼓文、小篆 称为“籀文”的“变体”;把“隶体”称为“原体”,把章草、狂草、今草、真书、宋体、正楷,称为“隶体”的“变体”。
 “简化改良”后的“变体字”, 是广大的使用者在“既用字体”的基础上,为了简化笔画形状或者减少笔画数量,写出来的,开始是个别出现的。这些个别的“简化变体字”,通过人们互相学习、交流,与当时的“既用字体”的字互为“异体字”混用,自然地逐渐地传播开来。其规范和推广方式,是“民、官结合”的,即政府每隔1、2百年或更朝换代之后,就对民间新增添的“既用字体”的字或新创建的“简化变体”字,进行一次收集,然后对其字体的形状和读音、含意,进行统一规范,使其系统化、标准化;定型后,出一本“字书”(字典),作为人们今后使用的基准。这种“简化改良”的“简化变体字”开始是不成独立系统的,是依附于既用字系统的,是与“既用字”混用的;后来通过国家规范、号召或者名人带头示范,使“变体字”的使用比例,逐渐超过“既用字”的使用比例,逐步形成一个“变体字”系统,最终完全代替原先的“既用字体”系统,成为一个新的既用文字体系统。这种简化改良,是人们分散地、逐步地、“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所以,这类“简化改良”,无从确定具体的“变体字”的开头人。所以历史文件上就无记载了。
当着使用“简化改良”的方式,不能解决现用字体,在当时社会中凸显的缺点和弊病 的时候,人们就采取“结构革新”的方式,来解决。
 “结构革新”与“简化改良”不同,它是创建出与以前的文字体系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不同的一个新
的文字系统。例如:把“图符”革新为“籀文(象形文字)”,就是把无系统性的一幅幅“表事图符”,变成具有系统性的、“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系统”。这是对“图符”的本质和特性的改变和升级。
把“小篆系统”改变为“隶字系统”,是把“象形文字”变成抽象的“符号文字”,也是文字体式的革新。
不论“简化改良”还是“结构革新”,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改变后的新体字,必须与其对应的语言实现匹配,并且继承了旧字系统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缺点和弊病,并增加了新的功能,又能与以前的字体实现“无缝转换”,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能被广大使用者自愿接受,很快被人们普遍使用起来。所以,汉字体式,不论“简化改良”还是“结构革新”,都保持了如下8点不变:
1、方块形;2、表示汉语单词;3、以形表意、意异形异;4、一字一意、一字一音;5、不表语法;6、各字互相独立,可以自由组合成语句或二级单词;7、以字构字的造字方式;8、直接表意,间接表音。
这“8点”不变,也就保证了汉字的本质和特性不变。所以,人们把从象形字到宋体的各种字体都叫做“汉字”。
我们可以把由图符到“大篆”的革新,称为“籀变”。这是汉字发展进程中,第一次“革新”。 
把象形文字(小篆系统)变成抽象的符号文字(隶字系统),是汉字体式第二次革新,史称“隶变”。
今天,中国现代大工业商品经济和现代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汉字楷体凸显出固有6大缺点和8大弊病。要克服这6大缺点和8大弊病,唯一的正确办法就是对楷体进行革新,这就是把“楷体系统”革新为变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这是对汉字体式的第三次革新。
 “结构革新”,属于发明创造性质的。“结构革新”后的“新文字方案”,是不会由一般的文字使用人,漫无目标地、偶然凑巧就能想出来的;而是由一个对于语言、文字的规律,作了深入研究的人,为了解决现行文字体系的一切缺点和弊病而创建出来的。这种方案,是克服了现行文字体系的一切缺点和弊病的、继承了现行文字体系的一切优点的、科学可行的方案。所以,凡是这样的“结构革新”方案,在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看到具体的创作人。例如:仓颉创造了象形字(籀字)系统,程邈创造了符号字“隶字”系统。
楷体从清朝至今,逐渐凸显出6大缺点和8大弊病。解决这6大缺点和8大弊病,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更新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已经成了多数人的共识。但是,怎样更新,又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认识到,今天的汉字楷体,确实到了进行“体系更新”的时候了,应当像“籀文”变“隶体”那样的“结构革新”,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所凸显的一切缺点和弊病。这种认识,无疑是对的。但是,一些人走错了方向,搞了“汉字罗马化”改革。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上试行了很多年,证明根本是行不通的。于是又企图走“简化改良更新”的路子,在楷体系统内部,违反“文字系统性”原则,随意“简化”一些字,对于楷体系统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一个也不能解决,反而极大地破坏了楷体系统的完整性,使本来比较难学的楷体字,更加难学了,成了“饮鸩止渴”的做法。
其实,正确的“结构革新”的路子,应当是把楷体系统更新成“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系统”。这一次更新,是继“隶变”以后的第3次“质变升级更新”。
这次更新,不是任何人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外因”和“内因”基础的。“外因”是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因”是汉语、汉字的本质和特性,决定了汉字发展成“意、音双表文字系统”的必然性。
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上,不论 “简化改良” 或者“结构革新”,都是民间自发的行动,往往是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的,所以最后都需要国家出面来统一规范和进一步推广。从历史上看,国家统一规范推广时,所采取的办法,基本上有两种:
第一种、用行政法令,强制普遍实行。如秦始皇法令全国各级政府的公文一律使用“小篆”体,不再使用“大篆”体。
第二种、政府引导人民自觉自愿的更换文字体式。例如唐朝李世民实行的办法。唐朝统一中国以后,初期也出现了文字体式不适应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但是,唐朝政府没有使用法令推行的办法,而是用人们“崇古、看上、跟风”的心理,实现了由“章草”到“今草”的更新。这种做法,顺民意,得民心,效果又好。
《兰亭序》这种字体,是从“急就章”(又叫章草)简化而来的,史称“今草”,在晋朝时期就初现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通用的文字体是“今隶(后人成‘魏隶’)”和“章草”。《兰亭序》的真、伪,后人有很多争论。直到今天,有些人还在争论:“兰亭序”是否为唐朝官员选用晋朝书法名人王羲之的“今草”,以《临河序》为底本,拼凑成的?为了提高宣传效果,再叫几个当时声誉很高的朝廷大臣,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成几个“范本”,故意流传到社会上去的?“《兰亭序》原本,被李世民带到棺材里去了”的传说,是后人为了提高《兰亭序》的身价,编造的谎言?《兰亭序》是不是王羲之所作,其字体是不是王羲之的、王献之的还是和尚怀仁的?都难说。
但是,不论《兰亭序》是真是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兰亭序》字体的实用性和优越性,以及以《兰亭序》为标志,“今草系统”和 “真书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得了替换“章草系统”和“隶体系统”的官方通用文字的地位,也为汉字后来发展成 “宋体”、“正楷”奠定了基础。后人不看这些,却去追究它是真是假、有没有《兰亭序》原本?是不是真的被李世民带到棺材里去了?等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国家不论采取哪种推行办法,大前提,必须是“新体汉字系统”符合汉语汉字的发展规律和特性;能继承旧字系统的一切优点,克服旧字系统的一切缺点和弊病,并能和旧字系统实现“无缝转换”;具有比旧字系统更多的优点和更好的实用性。否则,就推行不开。
有些人说:“汉字不能不变,但是不能一下子全变,应当逐步改变,否则会出现新、旧文字文盲,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也有人说:“汉字的变化历来都是自然而然地逐渐进行的。所以,今天改变汉字,也不可人为地一次全变。”“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这些看法,显然都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和今天汉字亟待实行“结构革新”的客观实际。在今天,汉字楷体存在着6大缺点和8大弊病,使中国每年浪费上万亿元的金钱时,一些人不来努力找出汉字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正确可行的更新方案,来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反而编造出“汉字的变化历来都是自然而然地逐渐进行的”谎言,显然是为那些“只拿钱不干活”的不作为的官员、“学者”推卸责任的。
说“改变汉字会出现新、旧文字文盲,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是不符合实际的。汉字在历史上改变了很多次了,大多数的汉朝人识隶体不识篆体,今天的大多数人不识孔子用大篆写的《春秋》,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在哪个时期中断过。说“改变汉字会出现新、旧文字文盲,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的人们,都会读用篆体、甲骨文写的书吗?你们所知道的孔子之道,都是通过读孔子的徒弟用篆体写的竹简得来的吗?
在汉字体式更新时,不论是 “简化改良” 还是 “结构革新”,不论是一步完成的还是逐步完成的,都能顺利地完成,也都没有出现“新、旧”文字文盲和历史文化断层。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 在汉字的历次体式更新时,都保持着汉字的如下8个特点不变:1、方块形;2、表示汉语单词;3、
以形表意、意异形异;4、一字一意、一字一音;5、不表语法;6、各字互相独立,可以自由组合成语
句或二级单词;7、以字构字的造字方式;8、直接表意,间接表音。
今天,我们把汉字楷体系统更新为“意、音双标新体汉字系统”,保留了前6点不变,只是把第7点,由“以字构的造字方式”,改为“以元件构字的造字方式”;把第8点,由“直接表意,间接表音”改为“意、音都直接表示”。这样,就使汉字与汉语,有原先的半匹配状态,变为全匹配状态了。所以,汉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还是汉字。从语言与文字的规律上论,只要汉语的本质不变,汉字就必须保持前6点不变,才能与汉语相匹配。这样,就能让新体字克服旧体字缺点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继承旧体字的优点。只要保持前6点不变,更新时,新旧两种字体,就可以混用,就能实现“无缝转换”。
第二、 在每次汉字体式更新后,国家都出版一些“字书”(字典)之类的工具书,这类书,可以把历史上
出现过的各种体式的汉字,用“新旧字对照表”的方式列出来。所以,人们根据历代“字书”的文
字注解,读各种字体的书,是没有困难的。

第8节    升级汉字楷体的障碍不在学术问题上

该帖子在 2012/2/16 8:40:50 编辑过

  离 线  2012-2-16 8:40:50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42.97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