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766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11章 14节 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

楷体应更新,不可“罗马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有的客观的发展规律,人应该做和能够做成的事,就是遵循它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使其自然成功。否则,随意乱干,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招致巨大损失。例如,茄子在长棵时期,中午时候,阳光很强烈,这时,茄子的叶子,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叶子的蒸发水分的速度,往往超过根系吸收水分的速度,叶子就缺水了。这时,叶柄会因缺水而变软,擎不起叶子来了。于是叶子就耷拉下来了;叶子耷拉下来,叶面朝向太阳的面积就减少了,接受阳光的叶子的面积减少了,水分蒸发的速度就慢了,根系吸收的水分速度就跟上叶子蒸发水分的速度了,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了。这样就实现了自动调节。如果一看到茄子的叶子耷拉了,就赶紧把阳光遮了,或者用小棍把叶子支起来,或者立即浇水。这些做法,全是违背茄子生长规律的做法,虽然费劲不少,却都是损害茄子的蠢招。 
    这时,懂得茄子生长规律的菜农,采取的正确办法,就是对茄子什么也不做。这种什么也不做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做了。因为这种做法,就促使茄子赶快生长根系,加快根系向四周和深处里扎,从而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茄子就会长得更快更好。
如此例一样,汉字自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按它的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地进行“汉字罗马化”的改革,不但永远“改革”不成,反而导致了汉字、汉语的退化变质,危害了汉语、汉字。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下面的分析: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爱国学者,提出了“科学救国”的路线。但是,汉字楷体字很难学习,很不适合普及民众,导致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9%以上,严重地阻碍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成了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一些爱国者,就企图改革汉字楷体系统,来克服汉字难学的问题。
中国的一些所谓的“学者”和“权威”们,迷信西方先进国家,认为这些先进的国家,一切都是先进的,文字自然也是先进的。他们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没有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客观关系,盲目地相信西方人编造的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学”,仅仅以个别的表面的现象为依据,片面地错误地认为的罗马拼音字母文字比方块汉字先进、易学。于是就模仿“罗马字文字”的样子,企图把方块汉字楷体,改变成由罗马字母组成的线性“拼音字母文字”,简称“汉字罗马化”或叫“汉字拉丁化”。
但是,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汉字罗马化”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就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
他们只所以感到困惑,原因是他们不明白如下4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他们不明白,“文字”同“符号”的本质区别: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存在的基础是语言。“文字”是通过语言,间接表示
事物的。
“符号”是直接表示事物的。它不受语言的限制,它的含义是人类随意约定的。
汉字文章里,所使用的“0、1、2、3。。。。。”与“插图”一样,是被当作直接表示汉字“一、
二、三。。。。。”数字的符号,不是当作为文字的。
由于不明白文字与符号的本质区别,就以为随便搞一些符号,就可以当做文字的。
第二、他们不明白,文字是一种“体系”,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
其实,每一种文字,都必须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标准性。文字单体之间,在笔画形式、组字规则、
整字形状,表意、音方法、等等方面,都必须体现出统一性、规律性和标准性来。否则,就很难让人
们学会。
第三、他们不知道如下客观事实和规律: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的性质,并不是相同的;世界上各民族的
不同的语言是不可互相融合的;不同的语言,可能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
语言,其性质是不同的;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与之匹配的文字的性质和最佳体式,与不同阶段的
不同性质的语言相对应的文字的最佳体式,是不相同的。
使用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语言与使用汉字的汉语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使用“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属于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第二阶段”的语言;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属于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第三阶段”的语言。所以: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最匹配的文字是直接表音的“纯拼音字母线性
文字”;
 “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最匹配的文字是“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方
块文字。
第四、他们不明白,在汉语的性质不变的基础上,汉字只可“改良升级”,是不可“改革变
质”的。
  我们的前人,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汉字诞生4千年来,每当出现不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的情况时,不是搞“改革”,而是搞“体式改良”。至今已经改良更新过多次了。
体式不论怎么更改,其性质也是不能改变的。所谓性质不变,是指新体汉字系统具有的如下四点:
一、首先必须保持以往汉字各种体式的“基本共性”,即:保持汉字的如下7点共性不变:1、方块形;2、表示汉语单词;3、以形表意、意异形异;4、一字一意、一字一音;5、不表语法;6、各字互相独立,可以自由组合为语句或二级单词。
二、它继承了楷体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的一切缺点。
三、新体汉字同楷体字一样,对汉语的现有语法不产生任何影响,可以按现有的汉语语法,用新体字进行组词、造句、写文章。
四、新体汉字系统能与楷体汉字系统实现"无缝转换".即在转换过程中,无时间缝隙、无经济成本、无新旧字文盲。
    因为,在转换过程中,新体汉字与楷体汉字可以互当异体字并用,并不损坏文章篇幅的统一和准确性;所以既不会出现新、旧字体的文盲群,也没有转换时间“缝隙”;由于在转换过程中没有转换时间“缝隙”,所以在转换过程中也就没有新、旧字体转换的经济成本和新、旧字体的文盲了。
以往的依次更新的汉字体式:甲骨文---大篆(籀字)---小篆----隶体----章草----今草----真体(楷体)---宋体----,都具有以上“四点”。所以,它们都顺利地实现了更新换代。所以,汉字体式的发展更新,就象蛇蜕皮似的,长到一定程度就更新一次,但是,却始终保持“皮变肉不变”。
 
因为“汉字罗马化”的“改革”,改变了汉字的性质,不具有以上“四点”,不能保持“皮变肉不变”,所以,就必然不能被人们接受。
而“汉字罗马派”,对于“罗马化的汉字”行不通的原因,不是归结为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归咎为保守者的反对和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的阻碍。
所以,为了排除推行“汉字罗马化”的思想阻力,他们大力宣传一些错误的“理论”,来误导人们。
直到今天,在语言文字教科书、字典、文稿、报刊、杂志、等等之中,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仍继续误导着人们。“理不明,事不成”、“不破不立,不塞不流”。所以,为了使汉语、汉字得到正常发展,就必须认真进行一番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以便建立正确的语言文字“学说”,清除错误的语言文字“胡说”。
 “汉字罗马字化”的改革,是受了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学”误导的结果。西方人创建的“语言文字学”,是以他们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和与此类语言所对应的拼音字母文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带有殖民思想的偏见。所以,他们所建立的“语言文字学”,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带有很多错误观点。所以,并不能正确指导各国的语言文字的改革和发展。
西方的“语言文字学”,其实根本算不上“理论学说”。他们虽然承认人类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但是没有给出变化发展的正确原因、过程和方向。只按语言的表面现象做了表述和武断地乱下结论:
    1、按语言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成:孤立语、黏着语、曲折语、多式综合语。
2、按语言之间的某一特征,推断语言之间有亲属关系,于是就做出了一个语言谱系:
  汉藏语系、闪含语系、阿尔泰语系、乌戈尔---芬兰语系、南岛语系、班图语系、达罗
 毗荼语系。
3、对他们的语言单词的性质和语法,进行说明。
西方的这类“语言文字学”,没有说明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纵向发展的区别和关系,以及他们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也没有说明世界上各种文字不同和变化发展的客观原因,以及规律。它不能回答,“东西方交往几千年了,为什么西方各国不能用汉字作为他们的文字,中国也不能用他们的文字取代汉字?”
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的西方语言文字“学者”们,根本没有看到汉语比他们的语言更先进。他们仅仅凭表面现象,看到汉语同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语言相似,就武断地说:汉语也是原始语言,是“娃娃语”,他们的“以多音节词为主的具有复杂的语法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才是最高级的语言。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才是最先进的文字,汉字是落后的文字,是“哑巴文字”。
    中国的“学者”们,就毫不怀疑地相信了他们的错误观点,于是就实行“汉字罗马化”。于是把汉字的原先的楷字笔画的“注音符号---勹(波)、夂(泼)、 冂(莫)、匚(佛)。。。。。。。。”改成英文字母的“汉语拼音符号”,用英文字母构成一种《汉语拼音方案》,用这个“方案”来构建英文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文字”,来替换汉字楷体。并且把《汉语拼音方案》编入小学课本,实行全民“汉字罗马化”普及教育。
但是,经过60年的实践证明,“汉字罗马化”根本行不通。然而,主张“汉字罗马化”的人们并不认错,在2000年10月30日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仍然规定:“第十八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 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 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汉字拉丁化”派,也发现不把汉语从“语音多载的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退化成“语音单载的多音节为基础的语言”,就不能实行“汉字罗马化”的道理,于是就提倡只用现有的常用字组建多音节单词;对外来词,实行“音译”,对汉字的同音异义字加以合并,在编纂汉语字典时,砍去zi ci si 三个尖音和zhei  zei  jiai  yai  jiai  等音型。提倡压缩汉字使用数量,提倡使用多音节词,提倡把汉字当作纯表音的“音节符号”使用,提倡使用“错、白字”;反对创造新汉字,等等,以便促使 “表意”的汉字,向着“音节文字”方向蜕化,从而促使汉语朝拉丁语方向靠拢,引导汉语向着多音节语言的方向倒退,为下一步实行“汉字罗马化”提供语言基础。
为了支持他们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他们又宣传下列错误的“理论”。现在将这些“理论”分析如下:
一、“文字总是按着表形、表意、表音的过程发展的”。
人们把这种说法,简称为“文字发展三段论”。其实,文字是表示语言的单词的(有的单词也附带语法),单词由词音、词意构成。而语言只有 “语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声调”、“语意”、“语法”、“语气”5个基本要素,并没有“语形”要素,何有“表形”文字。如果把表示实物的“文字”称为“表形文字”(例如:牛、树、山、风等),表示虚物的文字称表意文字(例如:大、想、好、明等),这就把“文字”混同于普通的“符号”了。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语言的单词,只有 “词音”、“词意”两个要素,是没有“词形”要素的。那么,文字就只能以“形”表“音”或以“形”表“意”,哪有"词形"可表呢?所以,从文字对语言单词的关系上分类,世界上的文字,只有如下三类,即“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双表文字”,不存在“表形文字”。《说文解字》一书中的“形声字”一词中的“形”,也属于概念性的错误,应当把“形”改为“意”,才对。在此可能有人会问:“象形文字”属于什么文字?其实,“象形文字”是相对于抽象的“符号文字”而言的。从它对语言单词的关系上看,它不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就属于“表音文字”的范畴。
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图符表事文字-----象形表词文字---符号表词文字---符号表示“音节”的文字(音节文字)----符号表示“音素”的文字(即拼音字母)---意、音双表的拼音字母文字----“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图符表事文字------象形表词文字----符号表词文字---“词意、词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线性的“纯拼音字母文字”,是“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平面方块形的“意、音双表文字”,是“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这两类文字,中间隔着“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语言”这条“鸿沟”。他们撇开“不同阶段的语言决定文字的不同形式”的规律和事实,毫无根据地把汉字楷体的发展方向与罗马文字联系起来,编造“文字总是按着表形、表意、表音的过程发展的”,就是错误的。所以,说“纯拼音字母文字”是“表意汉字楷体”的发展方向,或者说“表意汉字楷体”是“纯拼音字母文字” 的发展方向都是错误的。
 “文字总是按着表形、表意、表音的过程发展的”的说法,既不符合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发展的历史,更歪曲了语音多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发展的历史。这是一种臆造的违背实际的文字发展“规律”。
二  、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简化的”。
     这是“汉字罗马派”臆造的所谓“规律”。事实上,文字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越来越科学化”。即与其对应的语言实现完全的匹配,成为“科学理想的文字”。没有科学性的简化,不是发展文字,而是破坏文字的功能,促使文字走向灭亡。
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简化与繁化并存的过程。例如汉字,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体----章草----今草----楷体---宋体 的发展过程。
 
从相邻两系统对比来看,后一系统都比前一系统简化。但是,在每一种汉字体式内部,又是不趋向繁化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对立发展的两种情况呢?
因为,汉字是用“以字组字”的方式来创建新字的,在每一种汉字系统中,笔画最简的字最多也不超过200个,人们把这些字称为“独体字”。然后再用这有限的“独体字”作为构字基本元件,按照“意、意结合”或“意、音结合”或“意、符结合”或“音、符结合”等构字规则,组建成二字合体字。由于构字元件是有限的,而新事物的出现是无限的,所以,当二字合体字构建到极限以后,就构建三字合体字,三字合体字构建到极限后,又构建四字合体字,依此类推下去。。。。。。因此,从一个系统的内部发展看来,汉字是不断趋向繁化的。在每种汉字系统中,其组字元件(独体字)已经是最简化的字了。在保持“构字规则”不变得前提下,是没有简化的空间的。如果硬要进行简化,就必然违反原来的构字规则,毁坏了原来的系统性,增加了学习难度。因此,我们的前人,为了解决不断繁化的问题,就采取了创造新的汉字系统的办法,来实现简化。所以才有了上述各种汉字体式系统依次更换的现象。
世界各国的拼音字母文字,也是如汉字一样,都有简、繁对立发展的情况。拼音字母只是“拼音文字”的构造元件,相当于表意汉字的“丶  一 丨 丿 廴”等元件。由拼音字母构建的“单词”才是“拼音文字”。  例如,今天的英文,是拼音字母文字,它在400年前,是读写一致的,没有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夹在其中。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急剧增多,语言随之复杂化了,为了区别同音异意词,就在单词上添加了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从而导致了英文逐渐变得读写不一致了。使拼音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不用“国际音标”另行注音,就不能正确读出了。所以,英文,在近400年的时间里,是由简向繁发展的。
在最近400里,部单英国,还有德、法、俄、西班牙、等等,这些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国家,其语言都从语音单载的阶段迅速地向语音多载的阶段前进。所以都出现了很多“同音异词”。与其语言对应的文字,也由纯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向着“意、音双表”的方向前进。他们解决“同音异词”的办法,基本上就是两种方法:
一是在单词的书写上加入表“意”的或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
二是根据语言环境或单词上下文的关系实行“变读”。
因此,就出现了繁琐的语法规则和读音规则。这样,就使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变成了“意、音双表的文字”,单词由原先“读写一致”,变成了“读写不同”的了,单词的结构比原来纯表音的时候复杂了许多,学习难度比400年前难得多了,连他们这些国家的70%的普通民众都不能全面学会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则。所以,他们在今天,正在寻求解决的办法。今天,他们似乎突然发现,汉语汉字没有他们所遇到的这些麻烦,于是开始对汉语汉字感兴趣了,开始反悔他们原来的“汉语是娃娃语”观点的错误了。他们开始压缩他们的多音节单词和语句了,他们的“缩写”词、句,越来越多了。这标志着,他们的语言,开始朝着“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发展了。但是,如果他们不改变文字的构造方式,还是继续用“拼音字母”来 构建“意、音双表单词”,就如企图把马车改成汽车一样难办了。
所以,就一种语言所对应的各种文字体式来看,文字是趋向“简化”的;就每一种文字体式系统来看,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表示新事物的新词结构就必然越来越“繁”。
 “汉字罗马化派”,仅仅依据文字发展过程中,一个局部的现象,就说“文字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简化的”,并由此又推衍出“越简化越先进”的观点。
他们认为:线性拼音字母文字比方块汉字简单,所以拼音字母文字比汉字先进,汉字就应当向拼音字母文字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拼音字母文字的实际,也不符合汉字发展方向的。
在这些人的心中,不管文字的系统性、规范性、标准性、规律性和功能强弱,只要“简单”,就是符合文字的发展方向的。并且还以“越简化越先进”的观点来对待汉语,认为把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削减得越少,汉语就越先进。所以。就随便砍去汉语的三个“尖音”和很多“合成音型”;又把这种观点推论到汉字数量的使用上,认为常用汉字压缩得越少越好,所以,就提出把常用汉字压缩到2000个的主张。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以上错误做法,全是“饮鸩止渴”的做法,严重地毁坏了汉语和汉字楷体的系统性,增加了汉语和楷体系统的混乱。不但对汉语和汉字楷体系统存在的缺点和弊病,一点也没有解决,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麻烦。例如,在推行楷体简化字时,砍掉了《康熙字典》中很多原有的经过几千年才形成的极其珍贵的尖音和一些音型。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同音异义字,导致本来是言简意赅的优质汉语,变成罗嗦、冗杂、不准确的劣质汉语。
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功能越多,结构就越复杂,这才是真正的客观规律。例如,最初的手机,只有通话的功能,其结构要比现在的3G多功能手机简单得多。3G没有这种复杂的构造,就不能保证3G的多种功能。3G手机的构造虽然复杂,但是,使用起来,却比原来的初级手机更方便。
事实上,文字简单与否,对克服“读、写”困难仅起一点辅助作用,并不起决定性的的作用。世界上凡是好记、好写、便于机器组字的文字,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性:一是与其对应的语言完全匹配;二是与其对应的语言一样,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三是具有系统性,即具有规律性、规范行和标准性,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特性性”,即使用0和1排列构建的“文字”,也是不易读、写的。
     一些人不懂得“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的规律,就接受了“越简单越先进”的错误观点。所以,看到“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比楷体的独体字笔画多了,就说这种字不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这些人把“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本末倒置了。
汉字罗马派和汉字保守派,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都把“罗马字母文字”,与“汉字楷体”进行对比,互相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对比”的本身就违反了“类比”基本原则,所以得出的对比结论必然是随心所欲的、荒谬的。
事实上,处在人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语言,因为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东西,具有可比性,是有先进、落后之分的;与不同阶段的语言相对应的文字,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同一过程中的文字体式,是有可比性的,而不是同一过程的文字体式,是无可比性的。例如,处在第二阶段上的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其文字体式经历了表意图形文、表意象形文、表音节符号文、表音素符号文(即拼音字母)四种体式发展过程。那么,用表示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书写简便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拼音字母文字比音节文字先进,音节文字比表意象形文字先进,表意象形文比图形文先进。处在第三阶段上的单音节词为基础的汉语,其文字体式经历了表事图形、表意象形文甲骨文、大篆字、表意符号文字隶体、楷体、宋体的发展过程,用表示汉语的准确性和书写简便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楷体比隶体先进,隶体比篆体先进。楷体必然要再发展成“意、音双表汉字”的, “意、音双表汉字”又比楷体先进。
但是,与不同阶段的语言相对应的,两种文字,其性质是不同的,就如马鞍与骆驼架之间的不同一样,是不可比的,因为它们不是与同一种牲畜相匹配的工具。如果硬要对比,就必须增加一种中介标准。但是,这种中介标准是可以随拟定的,不同的中介标准,衡量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如果用便于机器处理这一中介标准来衡量英文与汉字哪个先进,结论就是英文比汉字先进;如果用文字的分辨率高低这一中介标准来衡量英文与汉字哪个先进,结论就是汉字先进。
表示人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字之间,既不可对比先、后,也不可对比好、孬。表示不同语言阶段的文字的好与孬,只能用它与其对应的语言的匹配程度高低来衡量,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好,否则,就越孬。拼音字母文字,用来表示语音单载的语言,最匹配,所以,拼音字母文字对语音单载的语言来说,是最好的文字。但是,如果用它来表示语音多载的语言,它就毛病百出了,就很不匹配了,就是很孬的文字了。反之,表意的方块汉字,用来表示语音多载的汉语,就是与汉语基本匹配的文字,是好文字。用来表示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例如英语,它就蜕变成音节文字,它就不如拼音字母文字易学易写,就成为落后的文字了。
有人用联合国的文件来证明汉字比英文优越,说“同样内容的文件,汉字文件比英文文件篇幅短得多”。其实,这不是汉字的优越,而是汉语的优越。汉字是表示汉语单词的,汉
语不言简意赅,汉字写的文件怎么会简短呢?
三 、“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否定了“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和“文字与语言必须匹配的客观规律”。
从表面看,很多民族的文字形状,都曾经有过多次的变化或更改。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一般都经过由“象形字”到“音节字”再到“音素字(即拼音字母)”的变化过程,拼音字母文字,也有很多体式;与汉语对应的汉字,也经过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体----章草----今草----楷体---宋体的变化过程,也有多种体式。于是就得出“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一些人把“文字”等同于一般的“符号”,以为随便找一些符号就可以当作任何语言的文字,于是也认为“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这种错误观点,今天一些西方人又编造了一个“语言、文字普世说”,为巩固英语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编造理论依据;也有一些死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中国人,吹嘘汉字楷体是“登峰造极、完美无缺”,“纵贯古今、横通四海”,“定能成为世界文字”。
人类语言的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性质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别。
语音单载性质的语言,决定了其对应的文字就是以表音为主的。其文字体式虽然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表音为主的,都是让人先由字形晓音,再由音知意的。所以,最佳的文字形式就是直接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语音单载的语言都采用了拼音字母文字。语音单载的语言,最匹配的文字就是直接表音的线性拼音字母文字。今天,一些国家的语言,有原来的“语音单载”发展成“语音多载”了,出现了很多“同音异意”单词,例如英语。所以,原先的“纯拼音字母文字”就不适应了,他们就不得不在“纯拼音字母文字”里,加上“不表音只表意”的“哑音字母”。这样以来,原来的“读写一致”的文字,就变成“读写不同”的文字;原来的“表音”文字,就变成“表意”文字。例如,今天的英文,原本是直接表音的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可是,加了“表示词义的哑音字母”后,“读写不同”了,就不知道如何读音了,就必须用“国际音标”注音,才知道单词的读音了。这就是:语言性质变了-----由“语音单载”变为“语音多载”,与之对应的文字的性质也必须跟着转变-----由“表音文字”转变为“表意文字”。
语音多载性质的语言,决定了其对应的文字就是以表意为主的。其文字体式虽然也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字形表意为主的,都是让人由字形知意的。所以,从分辨率上看,最佳的文字形式就是方块式的文字。所以,汉字体式很多,但是都保持方块式不变。语音多载的语言,用纯表音的文字就会出现歧义,引起误解,所以,最匹配的文字就是“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方块文字。
懂得这个规律,就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
同时,应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有的也附带语法)符号系统。单个的文字的功能,是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发挥出来的,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不象一般的“符号”单体那样,可以独立发挥功能。所以,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系统,可以存在的文字系统。相对语言而言,它始终是人类进行语言交流的辅助工具。表示多音节语言的纯表音的文字,它把可听的语言信息转换为可视的语言信息,并起到对语言信息进行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而表意的方块汉字,除具有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外,还具有支持汉语单词的作用。汉语词汇的扩展。没有汉字的支持,汉语新词的创建就是不可能的。例如:张郎、蟑螂、章君、张军。。。。。职务、织物。。。。。这些同音异意词,没有汉字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是不能扩展的。
   事实一再证明:符号可以不依任何语言而存在,而任何文字系统,都必须以其对应的语言而存在,并必须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任何语言为基础的文字,是不会被任何民族所使用的。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没有同一之前,是绝不会出现世界同文的情况的。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文字”,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没有成为任何民族的文字。就证明了这一规律。
正因为这样,中、西方交流几千年了,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西方各国,至今也没有使用直接表意的汉字或其他表意文字取代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中国也没有用拼音字母文字取代汉字。近200年来,中、外很多学者都搞过汉字纯拼音化实验,都没有行通。如果能行得通的话,早在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字就会“罗马化”了。
四 、1982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上,对“文字”的第一种注释:“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的观点,是把“文字”和“文章”混同了。
因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句,语句是由“词音”、“词义”、“语法”、“语调”和“语气”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词音”和“词意”构成单词。文字,仅仅表示语句中的单词(有的单词附带有语法)而已。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有的直接表示词音间接表示词意(由音晓意),有的直接表示词意间接表示词音(靠口传的)。所以,“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
文字只是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一种文字,要记录一种语言,必须按该种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组成“语句”或“文章”才行。如果把语言比作“墙”的话,语言的单词犹如“砖头”,砖头只有按垒墙的法则组织起来,砖头才能变成墙,否则,就是杂乱无章的砖头堆。同时,不是任何一种文字都可以记录任何语言的。例如汉字,就不能记录英语或俄语。从记录“语音”上说,英语里面的唇齿音v,汉字系统里就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记录它,俄语里面有卷舌音p,汉字系统里也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记录它。即使有近似音的汉字,也使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退回到“音节文字”的阶段上去了。从记录“词意”上说,用一个汉字“轻”来表示英语“slight”,使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退化得更远,回到“图符文字”的阶段了。所以,这两种倒退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些人把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与表示事物的普通“符号”混同了,说不表音只表意的汉字将会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字”,是荒唐而又可笑的。
反对改进升级汉字楷体的人们,就依据“文字是表示语言的书面符号”的错误观点,推论出“改变了汉字,就把汉语、方言都毁坏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汉字体式经过了多次变化,而且现在同时用楷字简体、楷字繁体、宋体、草体、隶体,对汉语、方言都没有任何毁坏作用。
说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也不对。其实,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有的单词附带有语法)的,人们按照其自己的语法规则,将文字组织成语句或文章,来表示语言。用文字表示的语句或文章是语言的“相片”。这种“相片”把“可听不可视”的语言,转换成“可视”的语言。文字,仅仅是“相片”中的“像素”。文字,对于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对于语音多载的语言类,既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又具有支持同音异单词的数量扩展的作用。
五、“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
按照这种观点,事物是客观的,是无语言属性的,那么文字也就没有语言属性的,“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了。依此推论下去,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都可以使用任何文字符号来表示他们的语言了。按照这种观点,是找不到“汉字拉丁化”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的。
 “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的观点,把“文字”同一般的“符号”、“信号”混同了。一般的符号,如“交通符号”、“数学符号”、“图画标记”、“旗语”、“信号灯”、“警笛声”、“震动信号”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的表示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可视符号、可听信号、可触信号、可嗅信号,这类符号没有语言的属性,所以就没有语言的阻隔,所以可以被任何语言的民族使用。波兰人柴门霍夫就根据这种错误的观点,于1887年创制了一种“世界语言文字”,想推行给世界各国使用,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但是,这种不依任何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文字,不能被任何语言的民族当作文字使用。仅在极少数专业人群中当作普通的表示事物的符号使用而已。
中国的一些人也说:“只表意不表音的汉字,一定能成为世界文字”。这些人还依此观点推论:表了音的新体汉字,就不能成为世界文字了。再推论下去:谁把汉字楷体改变成表了音的新体汉字,谁就是想阻止汉字向世界传播,谁就是不爱国,就是汉奸、卖国贼。政治大
帽子给扣上来了,看谁还敢动汉字楷体一根毫毛!
六、“文字是表示思想的书面符号”。
这种的观点,是把“文字”、“文章”、“语言”、“思想”四者之间的关系弄错了。“文字”、“文章”、“语言”、“思想”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一种形式,可叫做工具;语言是表示“思想”的一种形式,也可叫做工具。“文字”只是文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怎能表示语言和思想呢?不信你试试,你如果不学习英语语法,即使你把英文字典中的单词全背下来,你也是不会说英语的。
七、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工具。工具虽然是有人制造的,但是,并不是随意制造的。制造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根据工具的性能、作用对象、使用特点、现有取材、等等客观条件,才能制造出来。铲土的“铁锨”,其材料,为什么不用木头而用铁;铁锨的形状,为什么不造成“锯子”状而造成平板状?这不是有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受客观条件决定的。
与此相同,每一种文字的功能、体式,也不是由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由其要表示的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存储工具、等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的说法,完全否定了语言、文字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语言、文字看成了纯粹的主观随意的产物。按照这种观点,两种语言就可以互相混合在一起使用了;汉字的各种字体的依次更替(甲骨文----篆体---隶体----楷体----宋体)纯属于人们偶然随意约定的了;既然从前的汉字体式可以随意约定,今天“约定”把汉字楷体改成“拉丁字母化的拼音字母文字”也可以了。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实行的“汉字拉丁化”的改革,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本行不通。直到今天,一些人还是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成俗的”,不按汉语、汉字的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改进升级汉字楷体;还是在随意想出一些“汉字改革方案”,企图取代楷体系统。有人说,我可以一夜想出3个“汉字改革方案”来。从1892年至今,中国人和外国人想出的“汉字改革方案”约有几千个了,但是,没有一个能行的,原因就是这些“方案”都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约定成俗”的观点,更为保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保守派,提供了反对创建新字或者创建更新楷体系统的新体汉字系统的“依据”。他们可以用“没有约定成俗”这一堵墙,阻断汉字楷体的发展路径。
八、“汉字罗马化行不通,主要是纯拼音单词不能区分‘同音异意词’的原因造成的。只要在每个单词里加上表示词意的字母,就解决了。”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似乎行得通,而在实际上是绝对行不通的。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意词”。这些“同音异 
意词”怎么区别呢?
在具体的对话现场里,人们通过参照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上下句的关联、手势、语气、
表情、共同的经历背景等等,来区别“同音异意词”。
    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的现实环境作参考,用什么办方来表示不同的“词意”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不同的“词意”。即采用“一字一意”、“意异形
   异”的办法,来表示每一个不同的词意。这样,“同音异意词”就通过“字形”的不同而
   区分清楚了。如果使用只表“词音”的文字,例如:“linchang changbu  pai shiyang dao guiyang ”
   可以表示为“林场场部派史扬到贵阳”,也可以表示为“磷厂厂部派施洋到桂阳”。
 再如:“丫头吃鸭头,丫头嫌鸭头咸;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这两语,使用“只
表音的纯拼音字母文字”,是不能表示清楚的。
如果在每个汉语单词里添加上一个表示词意的字母,作为“意符”,能否解决问题呢?例如:用“m”代表“木”, 用“s”代表“石”,那么“linm”就是“林”,“lins”就是“磷”了。但是,“檩”、
    “碄”还能用“linm”、“lins”表示吗?显然不能。要把“林”与“檩”、 “磷”与“碄”
     区别开来,在“m”、“s”的符号后边还得在加一个区别符号。例如,“m1”、“s1”。这样Linm1就表示“檩”,lins1就表示“磷”。这种办法,在英语、法语、德语 西班牙语、俄语 等,出现了“同音异词”以后,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 等,都采用了这种添加哑音字母来区别“同音异意”的做法了。他们的这种做法,虽然使他们的文字由“纯表音文字”变成了“意、音双表的文字”,但是,也使他们的文字由“读写一致”的很易学会的文字,变成了“读写不同”的很难学会的文字了。他们现在正努力寻找解脱的办法,解决他们的文字很难学会的问题。汉语的“同音异词”比他们的多得多,如果也用他们的这种办法区分“同音异意词”,那么,所引起的麻烦就比目前的楷体字还要多:
1、  原来表示音素的拼音字母 “m”“s”,在此处已经变质成区别词意的哑音“符号”了。
这种哑音符号夹在拼音字母之间,就完全打乱了拼音规则,使人们不知道哪个字母该读音、哪个字母不该读音了。例如:“linma”,是读“林妈”呢,还是读“林啊”?
  要规范读音,就得用“国际音标”注音。这样一来,本来直接表音的文字,就变成了不表音只表意的文字了。早先的英语是语音单载的,用表示音素的拼音字母构建的英文单词,是“读写一致”的,直接表示出英语来,使人们可以“由音晓意”,同英语完全匹配的 、同英语同样易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增加,英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异义词”
为了区别“同音异义词”,在英文单词上增加了一些区别词义的哑音字母(符号),就使英文
变质成今天这种“读写不同”的,很难学会的文字了。
2 、用26个罗马字母的反复排列来表示无

该帖子在 2012/2/20 6:34:38 编辑过

  离 线  2012-2-20 6:34:38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62.5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