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论坛 汉字改革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752 位读者 
sunzhenpo

积分:90
等级:论坛虾米
帖数:61
注册:2012-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原创]11章 第18 节 文字的难、易如何衡量?

第18  节  文字的难、易如何衡量?

对于汉人来说,汉语易学,汉字比汉语难学;对于外国人来说,汉字难学,导致了汉语也难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事实。汉字为什么难学,因为汉字在结构上,没有规律性,又不直接表音,必须死记硬背每一个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
大家都知道,具有规律性的文字,可以“由此及彼地类推”,因此可以“学少知多”;没有规律的符号堆,即使由0和1组成的编码符号,一般人也记不住几百个。
可是,汉字楷体的保守派却说:“汉字难学的原因,不在汉字本身,而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好,如果让学生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法则学习,汉字就不难学。”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从汉字的结构上分类的。其中,“象形、指事、转注”属于“独体字构字方法”,“ 会意、形声”属于合体字构字法,“假借”不是构字方法,而是一种“加义”方法。
“象形”,就是对有形的物,照此物的外形的画个简易图样轮廓。例如:山、日、羊、虎。
“指事”,就是对无形的事物,做个符号表示之。例如:小、上、色、其、岂、奇、夭。
“会意”,是把两个“独体字”按“意、意结合”的思路,结合为一个“合体字”,从而让这个“合体字”产生一个新义。例如“明”、“好”。
“形声字”,是把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合体字”,从而造成一个新字,其中的一个独体字提示这个“新字”的字义,另一个独体字表示这个“新字”的字音(间接的)。这样的“合体字”,理应叫做“意、音结合字”。例如“清”、“铜”。
“意、音结合字”在“甲骨文”系统中就有了,例如:
 
其实,在“形声字”一类中,提示字义的部分,有些并不是“象形字”。例如“铜”字,是“意、音结合字”,其偏旁“金”,是对一种矿物的性质的表示,并不是对一种矿物外形的表示;实际的“金块”的外形,是多种多样的,实际的“铜块”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金”字的形状一样的东西也很多;况且,从汉字的性质上看,只有“象形字”和“抽象字”两种。“象形符号”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可见的物的轮廓;“抽象的事物”,没有可见的“形”,就只能用“任意的书面符号”来表示。把这种表示“有形事物”的“象形符号”和表示 “无形事物”的“抽象符号”,赋予汉语单词的含意和语音,就成为“汉字”了。从文字
的性质上说,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单词,只有“词义”、“词音”两个要素,无“形”
的要素。所以,“形声字”的说法,是不妥的。
“转注”,是把一个“独体字”的一部分,改换一个“表音”的部件,其原来的“字义”不变,只是读音
改变。例如,把“老”的下部“匕”,更换为“丂(kao)”,就变成了“考”;但是,与“老”同义。
“假借”,是在一个现有的字上,添加上一个新的含义。这就相当于造了一个新字。例如,“令”,本来的
含义是“指使”。后来添加上一个含义:一种官职名称,“县令”。这样,一个“令”字,从含义上分,就是两个“令”字。“假借”使一个字出现了多义,违了“字形单载”的原则,所以,只能在特殊文字环境里使用,否则,就会出现误解。
   我们说汉字难学,不是与其他文字相比而言的,是从人们的记忆规律上而言的。从人们的记忆规律上说,最便于记忆的东西,一是具有规律性;二是具有“提示、联想功能”。
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总结出来的“六书造字法”,就是教导人们认识汉字的“规律性和提示功能”的。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也是很实用的。但是,这个“六书造字法”,拿到今天来用,就成为“刻舟求剑”的做法了。为什么?原因如下:
1、从汉朝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到今天已经2000多年了,汉语、汉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说文解字》中所讲的“六书”,虽然历代造字者一直沿用,但是,不同时期所造出来的字,在表意和表音方面,却有很大差别。例如:粮、踉、莨、俍、駺、哴、蜋、悢。。。。。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偏旁提示字义,主部(良liang2)表示读音。可是,按现《代汉语字典》的注音,声调也还有不同的。狼、浪、郎、朗、琅、烺、稂、崀。。。。。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偏旁提示字义,主部(良)表示读音。可是,按现《代汉语字典》的注音,这些字的读音却是lang ,声调也还有不同的。
2、由于汉字,是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构字法则造出来的,不是按一个单一的法则构建的,所以,在一个汉字大系统之内,就出现了五个平行的字族小系统;这五个平行的字族小系统是混在一起的使用,就必然出现互相混淆的现象。例如:“狼”,是“会意字”呢还是“形声字”?说是“会意字”,就应当理解为“良狗”,狼是良狗吗?说是“形声字”,“狼”字,在今天既不读“qun3”也不读“liang2”,而是读“lang2”。
3、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汉字的数量是9353个,今天的汉字已经增加到85568个。后来增加的这些汉字,也并不都是按“六书”的规则构建的。从汉朝以来,创造新字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上述6种,还有超出上述6种方法以外,所造的字,例如“意、符结合字”、“音、符结合字”、“符、符结合字”,还出现了大量的“一字多义”字,等等。
4、很多“形声字”失去了间接表示读音的功能了。因为以上各种构字法所组建起来的合体字及独体字,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靠口传)的,所以,它只能直接表示了汉语单词两要素“词意”、“词音”中的一个要素----“词意”。这就不能与汉语单词实现完全的匹配。所以,汉字就出现了表音功能的缺陷-------对汉字的“读音”没有“标准化”和“固定化”作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使人们对汉字的读音发生了改变,从《说文解字》成书,到今天已经近2000多年了,汉语发生了很大改变。汉语在唐朝之前,其声调有“平、上、去、入”等十多种声调,音型达3000多个。可是后来一些声调和音型被丢失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官话中”砍掉了入声,和zi、ci、si三个尖音和zhei 、yai等音型。今天的普通话的音型只有1092个。所以,今天人们对“主部”的读音,与东汉时期的读音对应不起来了,大多数的“主部”都改变了原来的读音。例如,“颠”字。《说文解字》书上,对“颠”的读音是“呼典切”;“页”的读音是“胡结切”;“真”的读音是“侧隣切”。今天的《新华字典》对“颠”的注音是dian ;对“真”的注音是zhen ;对“页”的注音是ye.。今天,“形声字”的语音提示功能,已经消失殆尽了。能按现代汉语的语音实现“见字读“主部”的字,不到20%。
5、很多“偏旁”都失去了“字义”的提示作用了。由于近百年以来,逐渐停止了创造新字,新生事物却比以前加速地出现,在来不及创建新字或者“提笔忘字”的情况下,人们只好违反“字形单载”的规则,以常用字来代替之。这种错误的用字,一般人做了,就叫写“错、白”字,“权威”者做了,“小人”不敢说是错误的,却尊称为“假、借”字,而且合法化,并延续下去。由此使“多意字”不断增加。而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常用字。“偏旁”的含义,出现了多义。那么,它对 “字义”的提示就不准确了。近代以来又大量引进多音节的外来词,使汉字退化变质成了“音节文字”。其中从日本引进的多音节单词就占了现代汉语的单词的70%以上,表示这些外来单词的汉字,变质成了“音节符号”。这样,汉字“偏旁”的字义提示就更难确定了。
6、“会意字”也不能“会意”了。“会意字”都是用“独体字”按“意、意结合的规则”构建的“合体字”。这类“合体字”,在11000个常用汉字内,数量约是15% 。这些“合体字”的含义,因为组成它的独体字的含义,出现了多义现象,就使原来的含义变得模糊了。同时,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附会的解释的。例如:“泼”字。其主部“发”,含有两种字义----发展、头发。把“发展”与“水”关联,有“泼”的含义;但是,把“头发”与“水”关联,就没有“泼”的含义了。
历代创造新汉字的人们,一直没有遵守“文字体系整体的统一性、规律性规和规范性”的原则,来扩展新字数量的;却一直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来创建新字。从汉朝至今,汉字数量由9353个(见《说文解字》)增加到今天的85568个(见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多种方法所构建的字,混合在一起平行地使用,从而把汉字体系分割成互相平行的多个系统,就如一个国家有多个国王一样,“政出多门”,弄得人们分不请该按哪个规则读、写汉字了。这就使汉字失去了统一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完全成了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大约在宋朝以后,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就彻底消失了。
从清朝晚期以来,在盲目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和文化的做法的冲击下,汉字以加快的速度发生了蜕化变质。在汉字发生变质的同时,汉语的组合词也发生了退化、变质和混乱。原先,一个汉字就表示一个单音词。人们按照字的本义,按照汉语的语法,按“意、意联合”的规则,用单字再组成语句或双音词或多音词。例如“深”与“奥”,组合成“深奥”双音词。“奥”与“妙”组成“奥妙”双音词。这样组建新词的优点是,人们只要事先认得“深”“奥”“妙”这三个字,对于“深奥”和“奥妙”双音新词,不用再作专门的“注解”,人们自然就“见词晓意”了。但是,后来引进外来词 “奥林匹克”“奥可玛”“地奥心血康”等词,“奥”字失去了本义,蜕变成了“音节符号”,人们就不能“见词晓意”了。
再如“大家”,按照字的本意,应当是指“大的家庭”,可是现在就还有两种解释:1、指“众多的人们”;2、指“具有出众才能的人”。
再如“打”,由于引进了外来词,当了一种量词,它的“偏旁”手,你按“手”的本义,它怎能向人提示“打”有表示数量的含义?再如“打的”一词,你从 “打”、“的”两字的“主体”上,怎能看到它们的语音提示功能?从它们的“偏旁”上,怎能看到它们能提示出“乘坐出租小汽车”的含意?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指导,又受了错误的“语言文字学”的误导,就违背“词义关联”的规则,滥造“二级单词”。例如“雷人”“太酷”等等。直接扰乱了汉字系统。
因此,现在的汉字,早已不是东汉许慎那个时期的汉字了,早已蜕变得不成体统了,早已失去了系统性和规律性了,失去了字义提示和语音提示功能,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说文解字》中,所谓的“六书”造字法则,对与今天的人们理解汉字楷体的含意和读音,都已经过时了,没有指导作用了。
今天,一些人并不承认这一事实。他们往往举出《说文解字》一书中讲的那些构字法则,来证明汉字不是无规律的难学的文字。其实,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在东汉许慎那个时期,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字音、字义单载”的,符合“文字单载规律”的,《说文解字》共注解了9831个字,只有两三个字有两种读音或两个含义。例如“行”只有一个读音(户庚切),一个含义;“长”只有一个读音(直良切),一个含义。到了《康熙字典》,“行”就出现了(户庚切)(户浪切)两个读音,两个含义;“长”也出现了(直良切)(仲良切)两个读音和两个含义。这是违背“汉字单载规律”的,是一种退化现象。所以,那时的汉字系统,的确具有许慎所讲的那些规律。但是,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多,汉语、汉字的变化和退化,今天的汉字大不同于汉朝时期的汉字了。许慎所讲的规律,所剩无几了。不相信者,你用许慎所讲的那些“法则”来教小学生,看他们“见字读‘主体’”,能读对几个字?“看字识‘偏旁’”,能正确理解几个字的含义?你用《说文解字》的切音,能准确读出几个与现代汉语一样的字?
因为,各人的记忆力是不同,思维推理能力和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 一种文字,是否难学,如果用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感觉”来衡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外国人与本国人有不同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就无法判断“难”、“易”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才能科学正确地判断“难”、“易”呢?
   可以说,有“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是以与其对应的语言作标准:同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文字,就是易学的文字;比其对应的语言难学的文字,就是难学的文字。为什么?
   因为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由“词音”和“词意”两要素构成的,“词音”、“词意”都是不可看见的,为了把它们变成可以看见的,所以人们才发明了“文字”。因此,文字理应是语言单词的“像片”,它理应以可视的“字形”同时表示出“词音”、“词意”两个要素。世界上的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能让本民族男女老幼都很易学会的,不然,就不可能让小孩子在三岁之前就能基本学会“母语”了。一个人的“像片”好不好,判断的标准,不是别的,就是被照像的人。文字易不易于学会,就理应用它所表示的语言来衡量。所以,同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就是“易学的文字”;否则,就是“难学的文字”。
由于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意”三要素构成的,那么,要使文字与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就必须符合如下5条:
1、由很少的构字基础元件,构建出一个具有无数字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体系,具有系统性、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即是:在“书写”方面,有统一的规律和标准、规范可循;在“读音”方面,字中有直接表音的部件;在“字意”方面,字中有提示“字意”的部件。从而使这种文字系统具有了“学少知多”性。
2、在字形上,笔画和结构两方面,都很简单,很便于书写;
3、与其对应的语言体系完全匹配,即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语言单词的词音、词意,能与语言同步发展,具有无限的扩展性;
4、符合字形单载的规律,即“意异形异、一字(词)一意”。
5、其体式、功能和优点都具有永久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而退化、变质。
任何民族的文字系统,如果缺少以上任何一条,就不能达到与其对应的语言同样易学的程度。就不能成为“无文盲文字”。
   当我们把学会汉语的难、易程度,作为学习汉字的难、易程度的衡量标准时,我们就会看到:上述5条,汉字楷体系统都不符合,怎么会不难学呢? 
“相对标准”,是表示同一种语言单词的两种文字体系,由同一智力层次的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来认定。例如,表示“语音单载的语言”的“音节文字”与“拼音字母文字”,让120个10岁英国的学生来学习30天,看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哪一种文字记住的单词多,哪一种文字就易学?再如,让120个10岁的汉族小学生,用30天时间来学习表示“语音单载的语言(汉语)”的“汉字楷体”和“意、音双表新体汉字”, 看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那种文字记住的字多,哪一种文字就易学?
   “相对标准”也不是乱定的,这里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只有以表示同一语言的不同的文字体式体系,才可以“类比”,才具有可比性。
如果不用上述科学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各人随意找个自以为是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汉字的“难”、“易”,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并且互相矛盾,于是就争论不休,永无定论了。
  汉字保守者说:“汉字学习难是个假命题,汉字比英文好学得多。”----用这种对比,来“证明”汉字易学。
这种“对比”是违反“类比”规则的,是错误的。为什么?
因为,汉字与英文虽然都属于“文字”范畴,但是,文字的性质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汉语和英语不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同一阶段上的语言,其性质是不同的。英语属于“语音单载性质的语言”,汉语属于“语音多载性质的语言”。表示这不同性质的两类语言单词的汉字与英文,在本质上也不是同类的。不是同类的文字,是不可“类比”的。就如仙鹤的腿与马的腿的关系一样,虽然都属于“腿”的范畴,但是你无法对比出鹤的腿好还是马的腿好的,因为两者不是同类动物身上的“腿”,找不到共同的统一的衡量标准,反而可以找出很多互相矛盾的衡量标准,得出无数的互相矛盾的结论,所以就没有可比性了,不可比了。
而如果把汉字中的楷体与篆体相比,可以看出楷体比篆体易学;把楷体与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相比,就看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比“楷体”易学。因为参加对比的文字,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汉字类,只是体式不同,两者相比,属于“类比”,具有可比性,所以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不可驳倒的结论。同样,英文中的“拼音字母文字”体与“音节文字”体属于同类文字,只是体式不同,两者相比,属于“类比”,可以看出“拼音字母文字”体比“音节文字”体易学。也是符合实际的不可驳倒的结论。
任何“类比”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否则,就失去了真理性和服人力。现在的事实是:中国汉族人绝大多数的正常孩子,在3岁时,就学会了日常用语,能与人们流畅地对话了;而学习汉字楷体,必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形状、读音和字意。所以,绝大多数的儿童从进幼儿园就开始学汉字楷体,一直学到19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钱财,才大约学会2000个字,不到汉字总量的20分之一 ,仅仅是刚入门。因此,学习楷体入门后,要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离了楷体字典就不行。现在汉字总数达8万多,有大量的优秀词汇被遗忘在字库里。所以,在楷体的条件下,中国是永远不能消除“文盲”的。
而“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 同汉语一样易学,只要学会了485个组字元件和組字规则,就会读、写
一切新体汉字。一般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由其家长教会新体汉字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社会没有文盲人。
现在,又有人说,电脑普及以后,人们的书写工具以电脑为主了,不怕“提笔忘字”了。楷体就不难学了。说这话的人,完全是在撒谎。你在用电脑写文件时,如果你忘记了某个字,你既忘它的笔画结构,也忘它的读音,你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字从电脑字库里调到屏幕上?对于你从来没有认识过的字,你既不懂它的笔画结构,也不懂它的读音,又不懂它的含意,你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字从电脑字库里调到屏幕,加在你写的文件里?你可能说:可以用“语音输入法”。语音输入,在楷体字的基础上,也避免不了大量的同码字、同码词、同码句。你用什么办法从一堆同码字、同码词、同码句中,分出你所需要的哪个字?即使今后电脑发展得像人脑一样了,比喻像你的兄弟的脑子,你向你的兄弟既说不出某个字的笔画结构,也说不出某个字的读音,又说不出某个字的含意,你兄弟即使会这个字,他怎么知道你所要的就是这个字? 
以汉语为标准来衡量,“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也比“汉字楷体系统”易学。在理论上,用上述5条来衡量“汉字楷体系统”和“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前者,全都不符合,后者全都符合。在实践上,我用60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30岁左右的人工人做过两次实验:第一次,先用30分钟向他们讲解“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构建法”,然后用30分钟解答他们的疑问。一个小时全都会了。第三天,进行测试----在1小时内,把这300个常用楷体汉字,按临沂方言声调,改写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平均正确率是95%。第二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与第一次的一样,只是在测试时,按普通话的声调,改写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平均正确率却是76%。山东临沂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不算很大,平均率却相差19个百分点,可见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多大!这也证明了新体汉字对于推广普通话,将起多大的作用:新体汉字到哪里,普通话就会自然传到哪里,不推自广。同时,也证明了:“普通话”传到哪里,哪里就能彻底消除“新体汉字的文盲”。
把汉字楷体改进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是为了完全彻底地克服和解决楷体系统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6大缺点和8大弊病。楷体难学的问题,仅仅是8大弊病之一。

第19节   升级汉字楷体系统就是开发强国的“能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该帖子在 2012/2/25 6:58:13 编辑过

  离 线  2012-2-25 6:58:13 
本帖子共有 0 页, 0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
页码:


Powered By : yingfo
Copyright 2001-2006 yingfo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41.02 毫秒